“哞……哞……哞……”來到長白縣十二道溝鎮中和村山頂,只見滿目青山,黃牛成群,宛若一個天然大牧場。這里,空氣清新,沁人心脾,此起彼伏的牛叫聲,似乎正在演奏著一場人與自然的“交響曲”。
“你看,這里有幾頭,那里也有呢,我們這里就是長白山天然的養殖場。”十二道溝鎮中和村村民侯寶山樂呵呵地說道。
候寶山指著正在低頭吃草的牛群說:“我的牛不喂飼料,春夏全部在山上散養,每年10月份趕下山,冬天牛吃的是玉米秸稈,草料低廉實惠、天然健康,咱喂出來的黃牛,長得特壯實!”說起自家的牛,侯寶山喜上眉梢。
時光回轉到三年前,侯寶山一家還在貧困中苦苦掙扎。他和妻子常年患病,年近花甲,無勞動力,家中兩個近30歲的女兒均患有精神分裂癥,全家無穩定收入來源,基本靠吃低保維持生活。這一年,他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自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為了能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他千方百計想辦法。2018年,在一次和鄰居嘮嗑時,他了解到近幾年牛肉市場行情好,養黃牛賺錢。可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侯寶山沒本錢。
在得知侯寶山的想法及困難后,村干部和扶貧干部馬上想到了扶貧產業信貸通,很快,侯寶山獲批免息貸款3萬元。侯寶山樂了,拿著錢,先后購買了6頭黃牛。他把這些牛當成寶貝一樣來精心飼養,每天一大早,就把這些牛牽到草地吃草;每天把牛欄打掃得干干凈凈……在他的精心照顧下,一頭又一頭的小牛順利產下……
如今,侯寶山家的牛已經發展到15頭,每年收入七八萬元。“多虧黨的好政策,在村干部和幫扶干部的關心下,我家收入越來越多了,日子越來越好了。”說起這些,他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侯寶山養牛脫貧致富故事一直為十二道溝的村民們津津樂道,也讓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轉變思想,依靠辛勤勞作實現脫貧致富。
目前,十二道溝中和村養牛450頭,十二道溝鎮養牛1875頭,每頭牛可為農民增收1.5萬元。
【短評】
大力發展扶貧產業,既是實現貧困群眾可持續增收、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長效之策,也是促進貧困地區高質量發展、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
長白縣十二道溝鎮通過激活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立足特色產業,做好產業扶貧大文章,為貧困戶脫貧致富找到了根本出路。他們在脫貧的路上,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不斷拓寬可持續增收渠道,靠的正是他自身的勤勞苦干。
他們以實際行動告訴更多人,“等、靠、要”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現狀,只有自力更生、自我發展才能脫貧致富。只有激發自我發展的動力,振奮自力更生的斗志,生發善于求富的舉措,這樣,才能用雙手和才智拔除“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