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省民政廳了解到,該廳以“解憂暖心傳黨恩”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主線,聚焦困難群體,著力打好“四張牌”,切實履行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責任,讓基本民生保障網織得更密更牢。
該廳注重打好“政策牌”,強化兜底保障政策支撐,守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實行省定最低指導標準政策,城鄉低保標準逐年提高,預計今年分別達到月人均595元和年人均5050元,分別比去年提高9%和15.5%,提標幅度為歷年之最,惠及全省93.2萬低保對象和8.5萬特困人員。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5年過渡期內,保持民政領域兜底保障政策總體穩定,持續實施“收入豁免”“支出核減”“單人戶保障”等政策,實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開展社會救助兜底脫貧“回頭看”,堅決避免因“脫保”“漏保”等原因造成的規模性返貧。
該廳注重打好“精準牌”,建立救助對象綜合量化評審指標體系,統籌考慮家庭收入、財產、人口結構、健康狀況、勞動能力、剛性支出等因素,綜合評估申請救助困難群眾需求,量化確定低保、特困或臨時救助項目和額度;健全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加快推進跨部門信息共享,核查信息擴大到10個部門,涵蓋社保繳納、不動產登記、銀行存款等22項內容,不符合條件申請檢出率達到4.4%;對一般救助對象根據家庭成員人均收入與低保標準的實際差額發放低保金,對重病重殘、70周歲以上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給予重點保障,在差額補助的基礎上參照當地低保標準一定比例增發補助金。
該廳注重打好“高效牌”,著眼解決群眾突發性、緊迫性和臨時性基本生活困難,減少審批層級,簡化審核流程,為群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服務。逐步將臨時救助、低保、特困供養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到鄉鎮(街道),并建立社會救助備用金,每個鄉鎮(街道)平均10萬元,確保應急所需。對沒有爭議的救助申請,不再進行民主評議;對通過經濟狀況核對掌握的核查項目,不再進行入戶調查。急難型救助實行“先行救助”“一次審批、分次發放”方式,年均救助20余萬人次。推動社會救助服務向手機移動端延伸,吉林市、撫松縣等地實現救助事項“掌上辦”“指尖辦”。
該廳還注重打好“溫情牌”,將溫情服務體現到困難群眾救助各個環節。建立主動發現機制,將走訪、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列為村(社區)組織重要工作內容,實現社會救助從“被動申請”向“主動發現”。年初以來,通過主動發現新納入低保和特困供養1.05萬人,給予4.9萬人次臨時救助。完善低保漸退制度,由享受扶貧政策、自主創業就業低保家庭擴展到所有低保家庭,繼續享受18個月低保待遇,惠及3.4萬低保對象,確保困難群眾穩定脫困。發展服務類救助,探索“物質+服務”救助新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救助對象提供必要的訪視、照料服務,已有7.5萬困難群眾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