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張美琪一直忘不了2013年初秋,在聽到吉林農業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匯報演講時的情景,學長們在臺上講得激情澎湃,剛入大學的張美琪在臺下聽得淚眼婆娑。從那時起,19歲女孩張美琪的心中就埋下了支教的種子。
四年后,張美琪踏上了去往貴州山區支教的路程,在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龍家鎮龍家小學,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
對于一個從未離開父母身邊的女孩子,來到陌生的山村,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心理上,都需要適應的過程。但是很快,當張美琪看到孩子們干凈純潔的眼神,迅速進入狀態,擔任起龍家小學三(2)班的班主任、三年級兩個班的英語教學工作以及少大隊輔導員助理的職務。
“Hand,hand 拍拍手,Head,head 點點頭?!痹缟掀唿c,課堂書聲瑯瑯,張美琪的英語學習口訣花樣多多。她不斷向資深教師虛心請教,鉆研新式教學方法,多提問,多互動,利用英語口訣讓孩子們愛上英語,逐漸從“不敢說英語”變成“愛說英語”。在張美琪的不懈努力下,班級英語單科及格率達到98%,在縣級小學評比中獲得“三等獎”的優異成績,而她也被授予了“優秀教師”稱號。
日出又日落,幾張小課桌,清澈純凈的眼神,忙忙碌碌的身影,讓時光有了溫度。一年的支教生活結束了,但張美琪的心始終牽掛著孩子們。一天,她收到孩子的來信:“張老師,我真的很想您!以后我要走出大山,考到吉林農業大學去!”看到這里,她瞬間淚流滿面。那一刻,支教所有的艱辛與不易,困難與孤寂都得到釋然。張美琪意識到,她給予孩子們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夢想與希望,而這顆夢想的種子也必定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身為學生黨員,張美琪還是一名青年志愿者。2016年,張美琪參與了“耳募一心”精準扶貧志愿項目,為白城市好田村的村民提供木耳種植技術支持,并通過多種方式幫村民擴寬銷路。2020年,她作為扶貧工作國檢學生組長,帶領9名隊員,用10天時間走遍負責的8個鄉鎮9個村,對222戶精準扶貧戶,293戶非貧困戶的“兩不愁、三保障”等問題進行調研,完成問卷近600份,照片視頻音頻4000余份。
張美琪說,走進農村,才那么真切地了解群眾需求,看到大家對黨的衷心擁護,作為黨員,既驕傲又深感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