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2021年7月1日 T21版
寫在前面:
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白城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在振興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縣(市、區)全部“摘帽”,脫貧攻堅奪取決定性勝利。生態環境實現系統性改善,榮獲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稱號。糧食生產能力躍上百億斤臺階。新能源規模化、基地式開發領跑全省全國。全國唯一的雜糧及制品國家級專業檢測中心竣工落成,物流電商、生態旅游穩步提升。成功探索“海綿城市+老城改造”模式,城市面貌發生歷史性改觀。白城被定位為國家級高載能高技術基地,融入吉林西部河湖草原濕地旅游大環線。謀劃推進“白齊興”生態經濟跨省合作區戰略構想,成功納入《東北地區西部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組建政務服務“零跑團”,城市信用指數躍升到全國第24名,入選“中國企業營商環境十佳城市”“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城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十二五”末分別增長40%以上,40多萬群眾告別了棚戶區和農村危房,社會保障提標擴面。“鐵公機”立體交通構建成型。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位居全省前列。
建設海綿城市讓白城成為一座“會呼吸”的城市。圖為白城生態新區鶴鳴湖。
百年風雨兼程,百年春華秋實。白城市在不斷的探索和奮斗中,在一次次的趕超跨越中,讓巨變在八百里瀚海醞釀、發生。
“海綿城市+老城改造”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等,為城市注入更加豐厚的文明內涵;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農村人居環境發生巨變;
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成為全省水稻種植第一大市;
系統推進“水草林濕”治理,讓河暢岸綠、水豐草美的秀麗風光再現;
創優營商環境,吉林梅花等一批優質企業落戶白城;
白城生態持續改善,水豐草美的秀麗風光再現。圖為向海自然保護區。
東北第一條氫能公交路線投入運行,布局“北方氫谷”搶抓新能源發展機遇……
一個經濟更加繁榮的富裕白城、生態更加優美的美麗白城、人民更加幸福的和諧白城,正向我們走來。
生態建設 綠色成為發展的底色
在藍天、白云、清風的映襯下,洮南市胡力吐蒙古族鄉的南山上,林豐草茂、果滿枝頭,處處鳥語花香、綠意盎然……而二十多年前,這里曾是亂石滿坡、寸草不生的荒山禿嶺。
1998年,洮南市胡力吐蒙古族鄉的農民何殿起為了實現荒山披綠、禿嶺染翠的綠色夢想,以義務治理和改造荒山為己任,治山不止。23年過去了,10余個樹種,幾十種野花、藥材,100多公頃林草,6萬多棵樹木,10多萬棵天然次生林……把這座昔日的荒山裝點得郁郁蔥蔥,滿目生機。
白城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圖為鎮賚縣秋季稻田景象。
如今何殿起已過古稀之年,但他依然沒有停下植樹和保護荒山植被的腳步。“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守山一天,給后代留下一筆綠色財富。”老人種下的不僅僅是一片綠色,更是鶴鄉人心中的希望和夢想。
白城市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緊扣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區建設,系統推進“水草林濕”治理,通過開展“造林還濕雙百萬”“三年再造百萬林”等活動,使生態環境實現了系統性改善。“十三五”期間,白城連通河湖泡塘124個,治理草原228萬畝、植樹造林175萬畝、修復濕地150萬畝。“河湖長制”“林草長制”的有效實施,更加筑牢了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連年來,白城市被國家命名為“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隨著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白城的“綠色”發展底色,也孕育了相當可觀的碳匯潛力。
消除貧困 鞏固提升不歇腳
因病致貧是當前貧困發生最高的因素之一,也是扶貧干部心里的結。
通榆縣什花道鄉襄平村脫貧戶王秀艷的丈夫患腦出血,王秀艷成了家里的頂梁柱。扶貧干部幫她安排在吉運牧業扶貧車間,成為一名飼養員,每月都有3000多元的收入,家里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脫貧攻堅中,白城市堅持全覆蓋、可持續的原則探索“雙帶四增”產業扶貧模式。五年來,白城市共落實種、養、加工等產業扶貧項目2178個,帶動貧困人口21萬人次,戶均增收1450元。此外,白城市還創新實施了“三下沉兩提高”醫療扶貧、“三幫扶一推動”駐村幫扶等工作模式,“兩不愁三保障”水平持續提升,鄉村環境由“臟亂差”步入“凈綠美”。
白城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向區域中心城市邁進。
2020年,白城市縣(市、區)摘帽核驗滿意度均超過98%,高質量通過國家和省脫貧攻堅評估考核,為邁入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濟建設 創優營商環境引鳳筑巢
白城福佳科技有限公司在白城市不動產登記中心通過“無還本續貸”,解決了過去企業貸款到期后要先結清還款才能再貸款的問題。白城市將打造優質軟環境作為提升發展硬實力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不斷惠企、暖企、穩企、護企、安企,市場主體切切實實感受到了可喜的變化,也吸引了梅花、牧原等一批大項目落戶白城。
創優營商環境,吸引一批優質企業落戶白城。圖為吉林梅花廠區。
今年6月4日,在央企助力吉林振興發展座談會上,53家央企集聚一堂,現場簽約項目6個,引資額108.8億元,為白城振興發展注入了央企力量。
白城市還通過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群眾“解絆”、為企業“松綁”、為市場“騰位”。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大力推行網上辦事。在政務大廳設置綜合受理窗口,企業和群眾在一個窗口即可辦理完所有事項。
2017年以來,白城市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軟環境建設“標兵單位”。2018年,被中國企業家協會評為“中國企業營商環境十佳城市”。在“第九屆環球總評榜”發布典禮上,被《環球時報》評為“2019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城市”稱號。“互聯網+醫保”35項業務“零跑腿”做法獲國務院通報表揚。
城市改造 更多幸福敲響群眾家門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白城市區各街道兩旁樓宇閃爍的霓虹與“流淌”的車燈交相輝映,將城區的夜晚裝點得五彩繽紛。
老城改造亮化工程讓白城的夜晚更加璀璨。
“白城的變化是驚人的,以前的小區路面坑洼不平,車輛亂停亂放,城市面貌差。如今,白天走在路上可以賞花,晚上可以賞燈。小區環境好了,市民素質高了,越來越宜居。”市民馮浩說。
2016年,白城市以建設海綿城市為發端,全面鋪開推進老城區綜合改造提升工程。從道路拓寬改造到地下管網提質完善,從小區美化到巷道改造,從公共設施配套到公用綠地建設……白城市成功探索了“海綿城市+老城改造”模式,實現了“老城變新城、小區變花園”的轉變,白城市也榮獲全國“優秀海綿城市”和“樣板城市”,并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城市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一城三區” 繪就美好新藍圖
“十四五”開局之年,白城市按照全省“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和“陸上風光三峽”建設任務,著力打造區域中心城、生態經濟先導區、鄉村振興創新區、生態文明示范區,擘畫“一城三區”發展的美好愿景。
今年3月22日,以“碳中和”為主攻方向的白城“綠電”產業示范園區建設得到批復,各項建設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
5月28日,三一重能通榆制造基地首臺風電機組在通榆縣正式下線,標志著三一重能風電智能制造產業園二期項目全面建成投產,也使三一重能成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家“整機+葉片”全部落地在吉林省的風電企業。
作為國家首批千萬千瓦風電基地、全國唯一的風電本地消納示范區、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國家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白城市積極承接我省“陸上風光三峽”工程,全力推進清潔能源產業向下游產業延展,向關聯產業鏈裂變。
東北首條氫能公交線路在白城投入運行。
一項項新能源項目的落地實施,正是白城構建生態經濟先導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用全產業鏈思維打造綠色產業體系,推動經濟全面向綠色發展轉型的寫照。
回顧過去,發展的腳步鏗鏘;展望未來,新的藍圖催人奮進。白城市委、市政府將在黨中央和省委的領導下,在吉林西部繼續書寫和諧幸福新白城的華美篇章。
本版圖片為資料圖片 本版攝影 戈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