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四平7月21日電(記者 靖強)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吉林時,曾來到以“梨樹模式”為核心技術的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總書記指出:“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梨樹百萬畝綠色食品玉米標準化基地核心區。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靖強攝
2021年7月20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一周年之際,“保衛黑土地 筑牢大糧倉”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記者們切身感受到了梨樹縣以“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為契機,堅持綠色發展,創新工作機制,穩步推進黑土地保護工作,為國家耕地質量保護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梨樹模式”。
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靖強攝
什么是“梨樹模式”?
據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介紹,“梨樹模式”指的是在東北地區通過秸稈全量覆蓋,免耕播種,以達到保持土壤水分、防治土壤風蝕水蝕、培肥土壤肥力、減少土壤耕作、節約成本等多種功效為一體的、環境友好的農業種植技術模式。
為了讓記者更直觀地理解“梨樹模式”主要特點,王貴滿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梨樹模式’就像給黑土地蓋了一層‘秸稈被子’。”刮風下雨時,“秸稈被子”減少了風或水對土壤的侵蝕,實施保護性耕作平均可減少土壤流失80%左右,同時還能增強土壤的蓄水功能,提高農作物對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及抗旱能力。
“梨樹模式”推廣成效如何?
從2007年到2021年,從對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攻關探索到打造出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梨樹模式”,15年間,“梨樹模式”從不被農民接受到面向全國推廣,積淀了漸漸“黑”起來的農田和越來越多的認可。
梨樹縣委副書記閆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靖強攝
“新生事物總會遇到很多困難。在‘梨樹模式’推廣之初也遇到了很多反對聲音,農民們對這種新的耕作方式心存顧慮,擔心農作物沒有好收成。”梨樹縣委副書記閆鶴表示。為了打消農民的疑慮,順利推廣新的耕作模式,梨樹縣委縣政府主導并出臺實施方案,明確任務目標和技術方案;與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提供科技支撐;依托農村合作社或農機大戶建立示范基地;加大補貼力度,對實施“梨樹模式”的地塊每公頃補貼750元,這些舉措都極大地激發廣大農民開展梨樹模式的積極性。
2020年,四平市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366萬畝,占全省推廣面積的20.3%。2021年,四平市因地制宜推廣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493.3萬畝,占全省推廣面積的17.6%。比省定任務面積476萬畝增加17.3萬畝,比2020年增加127.3萬畝,增長34.8%。閆鶴告訴記者,今年,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預計玉米產量可達到15億斤,可為當地農民增加收益2500余萬元。
無人機正在作業。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靖強攝
“梨樹模式”未來如何發展?
2021年,四平市提出打造“梨樹模式”升級版。梨樹縣創新性提出全面實施“田長制”管理機制,逐步構建覆蓋全部、責任到人、監管到位的工作機制,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無縫隙的工作新格局。
具體來說,就是在全縣建立形成以總田長為核心,逐級建立縣級包鄉鎮、鄉鎮包村、村級包社、社級包戶的四級“田長制”網格化運行機制,各級田長負責組織落實縣委、縣政府農業農村重點工作。從開展黑土地保護、推廣“梨樹模式”、百萬畝原料基地監管等工作起步,確保完成“梨樹模式”280萬畝推廣任務,實現黑土地質量穩中有升、保護性耕作面積穩中有增、百萬畝原料基地運行良好。
“梨樹縣在保護性耕作推廣范圍擴大后又進一步研究現代化農業如何發展,圍繞標準化、信息化、契約化、機制化‘四化’發展目標,同時引進金融、保險、糧食加工等企業,共同形成一個現代的農業生產體系。”閆鶴認為該體系的形成會成為未來東北地區農業生產提供標桿和樣板。
東北黑土地已成為我國糧食生產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梨樹縣在發展現代化農業道路上蹚出了一條新路。“未來農業發展模式將會從‘機械化’進一步過度到‘智能化’,一定是‘智慧農業’‘指尖農業’,新農民可以動動手指就完成生產活動。”王貴滿對此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