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蛟河市拉法街道海青村,路兩旁茂密的大樹灑下蔭涼,內容豐富的文化墻成為亮麗的風景線;夜幕降臨,走到村頭廣場,聽著鑼鼓,看著秧歌,又是一段鄉村幸福時光。
然而,時間倒回五六年,海青村還是一個省級貧困村。正是堅持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積極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模式,讓海青村變了模樣。
駐村第一書記于洋記得,他上任時,村里沒有集體收入,班子戰斗力不強,黨員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于洋想,要聚攏人心,先得解決黨組織的軟弱渙散問題。于是,他的“頭三腳”就先從建新村部開始。為此,村部選址,他找了好幾處;怎么個建法,他絞盡腦汁想了不少辦法。施工時,每天什么時候收工,他就什么時候走。3個月后,200多平方米標準化村部建成了,黨員開會有地方,干部辦公更方便,想事、干事的黨員干部多了,村風村貌開始悄然發生變化。
要想讓村子大變樣,還得在經濟上先翻身。海青村黨支部把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觸角延伸到發展產業上。他們先后重點發展起山黑豬養殖、光伏發電等收益效果好又保底的7個村集體經濟項目,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扶貧也有了底氣,還為4個自然屯安裝了自來水設備。
支部干事,黨員帶頭,還需要村民群眾跟著干。海青村黨支部在抓鄉村治理、民生服務的同時,堅持村務民主決策,大家的事大家定,定好的事大家干,逐漸形成了“順民意、貼民心、共享發展成果”的良性循環。
順民意。海青村雙廟子屯重點打造民宿旅游,就是村民民主決策的結果。如今的雙廟子屯,家家戶戶統一安裝了木質柵欄,門前是瀝青路面,還修建了地下排水管道。村里還有了亭臺閣榭、小橋流水,加上生態采摘園、荷花池、白樺林等自然景觀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
貼民心。海青村不斷完善為民服務設施,除新建23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還修建了1500平方米文化廣場、500平方米法治文化活動廣場、“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和老年活動中心等場所。村民們對此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人心越來越齊。
抓治理。海青村黨支部積極學習“新時代楓橋經驗”,打造村級綜治中心“六六議事堂”,街道司法所、村干部、村輔警和鄉賢理事會成員定期集中起來,聽取村民意見,幫助解決糾紛,促進了鄉風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
近年來,海青村黨支部通過黨建引領,經濟發展,收入提高,環境改善,為鄉村振興打下了良好基礎。特別是由于“五好一滿意”黨支部創建好了,黨組織凝聚力增強,已先后發展了5名正式黨員、2名預備黨員,有3個年輕人進入村級后備干部人選。
海青村物質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也齊頭并進。他們開展美麗庭院、干凈人家、文明家庭標兵和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移風易俗,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他們由黨員自發組織村民成立40多人的廣場舞隊和秧歌隊,開展文體活動,今年“七一”還組織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所有這些,都讓海青村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逐年提高。
辛勤耕耘,必有收獲。海青村先后獲得了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吉林市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15項榮譽稱號。村支部書記楊立斌的先進事跡在《新長征》雜志上刊發報道,駐村第一書記于洋也獲得全國最美公務員、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駐村隊員馬瓏瑀榮獲2020年吉林市事業單位脫貧攻堅嘉獎。
原標題:黨建助振興 村子大變樣——記蛟河市拉法街道海青村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