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吉林的最大優勢,我省是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調出量居全國第三位,肩負著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責任。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我省時明確指出:“吉林作為糧食主產省,要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省委、省政府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頭等大事,始終保持這根弦不放松。建設東北平原糧食安全產業帶成為“一主六雙”之“雙帶”中重要的一“帶”。
專班建“帶”目標鎖定
今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加強糧食生產的若干措施》,為推進東北平原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省政府專門成立了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直14個廳局為成員單位的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項目專班,統籌推動產業帶建設。
建設糧食安全帶,依托中部長春、吉林、四平黑土地優勢和西部松原、白城糧食生產條件,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產糧大縣農機裝備能力建設、三北防護林更新改造、現代種業提升等重大工程,加強我省西部荒草地、鹽堿地、沼澤地、灘涂等可開墾后備耕地資源保護和有序開發利用,深入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完善黑土地保護工程措施、技術措施,打造中西部糧食安全產業帶,持續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到2025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總產量邁上800億斤新臺階。
筑基,從黑土地開始
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是黑土地。深秋時節,松原市寧江區大洼鎮民樂村高標準農田建后培肥改良示范區的人們正在收獲著喜悅。這個村經過田、土、水、路、林、電、技、管一體化綜合治理后,生產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而這只是我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冰山一角。
為了筑牢糧食安全之基,我省落實國家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統籌推進省市縣三級編制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四五”規劃。
實施“百鄉千萬”高標準農田建設行動。突出重點、集中連片、整合推進、分期建設,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內實施農田土地平整、有機肥播撒及田間機耕路、灌排渠道、農田電網等綜合設施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2021年,在30個產糧大縣建設千萬畝以上的連片高標準農田,新建高標準農田500萬畝,比上年增加200萬畝。目前已建成251萬畝。到2025年,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000萬畝,占全省糧食播種面積60%左右,推動項目區糧食增產10%左右。
加強黑土地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我省糧食產量80%來自于黑土地,必須站在戰略高度保護好黑土地。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黑土地保護的實施意見》,省里成立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組長的省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統籌協調和統一指導。
——制定黑土地保護工程規劃,積極創建東北黑土地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將更多項目納入國家項目庫。深入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大力實施保護性耕作,分區域示范推廣秸稈覆蓋還田、秸稈深翻還田、鹽堿地治理等十大模式,堅持綜合施策,升級戰略舉措,努力走出具有吉林特色治理之路。圍繞黑土地保護關鍵技術進行科技攻關,探索建立東部固土保肥、中部用養結合、西部抗旱培肥等不同模式。
——深入總結推廣“梨樹模式”,在26個黑土保護市縣集成推廣耕作制度改革、土壤改良治理等保護措施,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擴大到2875萬畝,同比增長55.2%,居全國第一位。
——推進農田環境治理,實施農膜回收、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科學用藥技術和高效施藥器械及其配套技術, 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加快畜禽養殖廢棄物收儲運體系建設,實施糞肥沃土行動,促進糞污全量還田。在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工程。
保障,加快打造現代種業創新高地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省審定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共712個,引種備案品種1209個,登記非主要農作物新品種365個。國家級審定的品種229個。玉米、水稻、大豆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為了打造現代種業創新高地,我省設立種業發展基金3億元,重點實施“五大提升行動”:
——種質資源保護能力提升行動。制定《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總體方案(2021—2023年)》和《農作物、畜禽、水產、食用菌、中藥材5個分物種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保護行動實施方案》,全面啟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保護。協調省發改委立項,投資1500萬元,推進省農科院建設省級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
——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推進與中科院、中化集團先正達公司等開展科研合作,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正在推進春玉米育種中心、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東北中心、種子生物學院等項目建設,打造現代種業創新高地。協調省科技廳實施“主糧作物良種科技創新重大專項行動”,突出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糧作物品種提質增效,組織省農科院、吉林大學、鴻翔種業等聯合開展科企攻關。加快優良品種更新換代,新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341個,其中玉米237個、水稻69個、大豆32個、小麥3個。
——主體培育能力提升行動。啟動創建公主嶺國家級現代種業產業園,對鐵北種業一條街進行統一規劃,建立3000畝玉米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區。支持種業企業資源整合,與先正達公司、鴻翔種業等企業簽訂入園框架協議,安排了建設用地、研發地和制種田等,引導重點企業向園區集聚。推行“強種貸”,幫助企業協調發放貸款1.5億元。組織舉辦現代種業創新發展培訓班,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作學術報告,提升科技人員和種子企業等各類主體素質。
——育制種基地能力提升行動。爭取國家投資3000萬元,支持洮南市國家級10萬畝玉米制種基地提檔升級。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設施持續完善,啟動公主嶺市10萬畝水稻制種大縣等項目,推進玉米、水稻、大豆等40萬畝標準制種基地建設,提升省內供種保障能力。
——種業治理能力提升行動。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今年查處種子案件136件,取締無證經營業戶104個,吊銷生產經營許可證3家,沒收種子1722公斤,召回問題種子2.04萬公斤,有效保障了春耕用種安全。
支撐,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
科技與裝備支撐是糧食安全的關鍵所在。
截至10月19日,我省秋糧收獲已近七成,有如此進度,我省農機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到去年底,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3900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126萬臺。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到6361個。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662個,基本實現“一鄉一農機強社”。目前,我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1%,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
近年來,全面開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省建設,創建國家級示范縣28個,長春、四平、遼源被確定為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市。與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合作,建設“農機產業園”,持續提高農機裝備生產能力。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5%以上。
實施數字農業創新工程。完善省級數字農業云平臺建設,重點推進玉米(水稻)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梅花鹿人參食用菌單品大數據平臺、農村經營主體管理平臺推廣應用。推進信息進村入戶,覆蓋55個縣(市、區、開發區),累計建成益農信息社8030個。建設省級物聯網應用示范點100個。
農業信息化在全國實現“五個第一”:
12316、12582平臺與農民互動服務量全國第一,農業電子商務進村入戶全國第一單,測土配方施肥手機信息服務覆蓋面全國第一,易農寶APP省域用戶量全國第一,中國移動服務農業示范基地全國第一個。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信息進村入戶首批試點省、農業電子商務試點省和物聯網區域試驗試點省。
與此同時,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先進實用技術集成推廣,加強防災減災措施落實,持續提升抗災減災奪豐收能力。
打造東北平原糧食安全產業帶,是我省對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擔當,意義重大、任務艱巨、使命光榮。當此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新征程之際,當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讓這條金色之帶早日呈現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