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作為和龍特色水稻種植基地。近年來通過“共享”方式,面向社會推介原生態有機大米,不斷拓寬市場,村民收入大幅增加。今年全村171公頃水稻喜獲豐收,產量預計突破1000噸。
近年來,公主嶺市把設施園藝產業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生產經營方式作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推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涌現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圖為村民在公主嶺坤圣園國家級生態農業產業園修剪芒果樹。
通榆縣結合“一城三區建設”,大力發展庭院經濟,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導農戶,利用閑置庭院種植經濟作物,收效良好。圖為鴻興鎮綠化村村民汪國軍與88歲的父親看著火紅的辣椒,笑得合不攏嘴。
日前,總投資600萬元的吉林市龍潭區長增家庭農場肉牛擴繁項目正平穩推進,肉牛生長狀況良好。據悉,該項目占地3.5萬平方米,2021年1至7月份已完成投資500萬元,新購進肉牛240頭,存欄已達到370頭。目前正在建設與養殖規模相配套的飼料青貯窖。圖為養殖人員正在農場進行日常清潔工作。
近年來,梨樹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保護好黑土地,這是‘耕地里的大熊貓’”的指示精神,深耕黑土地模式,取得良好成效。這是梨樹縣百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夏季,綠油油的田野呈現勃勃生機。
秋收冬藏。又到一年收獲盤點之際,豐收的喜悅彌漫廣袤田野。
2021年,我省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800億斤,達到807.84億斤,創歷史新高。
在高位推動基礎上,提高落實糧食播種面積。糧食播種面積8581.95萬畝,比上一年增加59.28萬畝,超過國家下達我省任務31.95萬畝,為糧食產量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集成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優選農業主推技術49項、主導品種115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100%,推進糧食生產綠色發展。
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通過制定農業防災減災保豐收預案,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制定應對措施,分區包片,實行常態化包保服務。
2021年以來,我省一直把保護性耕作作為黑土地保護的首推重大技術,持續推動“梨樹模式”,保護性耕作在全省得到快速發展。全省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2875萬畝,實施面積占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計劃面積的40%以上,面積穩居全國首位。農安、長嶺、雙遼等15個基礎較好的縣市開展整縣推進,實施面積均在100萬畝以上。雙遼市基本實現全覆蓋。
2021年,我省堅持把“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作為推動全省鄉村產業振興的標志性工程,肉牛產業取得長足進步。據統計,2021年全省肉牛飼養量達到580.7萬頭,同比增長10.8%。其中存欄338.3萬頭,出欄242.4萬頭。
全省謀劃肉牛產業大項目63個,規劃建設54個,已開工建設48個,完成投資19.13億元,啟動了榆樹、伊通、東豐、乾安和鎮賚等5個縣市試點示范,并在全省全面推開。組建了省“政銀保擔”聯動支牧聯盟,建立了“吉牛普惠”“吉企銀通”融資對接服務平臺,創新推出26個畜牧業專屬金融產品,產業融資瓶頸得到有效破解。
2021年,我省堅持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作為引領“三農”發展的根本方向,圍繞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狠抓重點任務落實,農業現代化處于全國第一方陣。
生產體系加速完善。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2021年新建高標準農田500萬畝,農機化水平達到90%,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生態化、集約化發展呈現新水平。
經營體系創新突破。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蓬勃發展,全省家庭農場發展到14.6萬個,農民合作社發展到8.2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2.64萬個,服務小農戶110萬戶。
產業體系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十大產業集群”,推進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2021年新評選省級重點龍頭企業77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穩定在600戶左右,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產業的縱向拓展和橫向嵌入成為新的發展趨勢,農村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
(記者 閆虹瑾 王偉 馮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