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上午,吉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長春開幕。《政府工作報告》內容振奮人心。
《報告》指出,過去的一年,是吉林振興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6%,地方級財政收入增長5.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營商環境顯著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的重要進展。
扎實推進鄉村振興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萬昌鎮的稻田景色(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許暢攝
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率先謀劃啟動東北地區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出臺加強糧食生產措施,全力調動抓糧種糧積極性,糧食生產獲得大豐收,總產量807.84億斤,增長率居全國前十大產糧省第1位。吉林省在國家年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等次。
吉林省乾安縣大遐農場田間滴灌設備,每公頃平均增產30%。 新華社記者 徐子恒攝
突出抓好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出臺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確定7月22日為“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日”,推行“田長制”,率先啟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黑土地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列入中科院首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重組序列。成功舉辦黑土地保護利用國際論壇。全面總結推廣“梨樹模式”,保護性耕作面積擴大到2875萬畝,規模居全國第1位。新建高標準農田504萬畝。出臺支持現代種業創新發展意見,加快推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建設,公主嶺國家級現代種業產業園獲批。
著力打造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產業“十大產業集群”。謀劃儲備重點項目189個,開工178個,完成投資239億元,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600戶,其中國家級63戶。白城梅花三期、佐丹力素食全餐、鎮賚飛鶴嬰幼兒配方乳粉、正大100萬頭生豬養殖、中糧10萬頭生豬屠宰、牧原400萬頭生豬屠宰、東遼“中國蛋谷”等項目加快推進。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個、國家級產業強鎮8個、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示范縣19個,獲中央獎補資金8.3億元。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產業產值達到3300億元,增長10%以上。
大力發展肉牛產業。出臺“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實施意見和“肉牛十條”政策,創新運用專項債券、畜禽活體抵押貸款支持肉牛產業發展。開展政策性肉牛養殖成本保險,提高保額,擴大覆蓋面。在全國率先建設“吉牛云”大數據平臺。開工建設肉牛產業化項目54個。肉牛飼養量達到580.7萬頭。
啟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出臺12項專項行動方案,創建示范村1022個,打造美麗庭院、干凈人家20萬戶。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3%,居全國第5位。完成農村廁所改造16萬戶。新改建農村公路2805公里。5060戶動態新增農村危房全部改造完成。為2089個村部實施無障礙改造。全面啟動163個重點邊境村包保幫扶工作。
持續深化農村改革。長吉接合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啟動建設。穩步推進國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梨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通化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獲批。“吉農金服”數字普惠金融平臺覆蓋4102個行政村。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發展到14.6萬戶、8.1萬個。大力推廣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與中化合作啟動建設35個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定13個鄉村振興省級重點幫扶縣給予政策集中支持。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開展兩輪“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摸排整改提升行動,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脫貧戶人均收入達到12079元,增長20.18%。(吉林省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