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熱心的志愿者小喬,要不然真不知道怎么辦呢!”最近,這句話成了家住吉林市造紙廠公寓樓居民解奶奶的口頭禪。
根據疫情防控要求,吉林市小區實行全面封控管理,對獨居、有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的老人來說是種考驗。好在有一大批勇于擔當、富有耐心的志愿者,在疫情防控中充當“服務員”“跑腿員”和“信息員”,封控不封關懷,居民的健康和生活需求成了他們每日奮戰的一項主要工作。
解奶奶口中的小喬是吉林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的志愿者喬丹羽。
疫情突如其來,3月4日,吉林市生態環境局機關黨委征招志愿者:“有沒有人報名志愿者?要去的11點之前到市禮堂做核酸。”在不知道具體任務的情況下,喬丹羽立刻報名,奔赴了抗疫一線。
3月6日起,按照社區要求,她來到昌邑區交警支隊樓后路口卡點,協助社區同志“掃樓”,積極妥善處置居民需要。她在室外卡點上每天工作8小時,連續工作了7天,直到13號輪崗才第一次休息。
喬丹羽負責的站崗卡點是個老舊散小區,居民八成以上為老年人,在小區封控的情況下需要更多的關懷和照顧。對此,喬丹羽下了一番功夫。她對小區400多戶1000多人進行了摸排,每一個有困難的居民的情況她都熟記于心。
在卡點區域內,一名聾啞老人獨自生活。她的兒子十分焦急地找到了喬丹羽,“我媽媽獨居,我又進不去,她無法與做核酸的工作人員交流,幫忙想想辦法。”喬丹羽詳細記錄下老人的信息,主動找到老人,陪同她一起做核酸,幫她把身份信息填好。在她的幫助下,老人順利做完核酸檢測。在吉林市后續開展的10輪核酸檢測中,喬丹羽多次陪同老人,她用微笑告訴老人:“有我在,您放心。”
說起轄區的群眾,喬丹羽拉開了話匣子,對記者如數家珍:“透析的大爺每周二、四、六需要就醫,我們幫忙聯系了社區書記,開具了相關證明,病人得以順利就醫。”“老人通過電話訂菜,菜到了卡點,老人取菜不方便,我給他送到單元門口。”
居民的心臟病藥不足了,她主動代為購買,并聯系社區拓寬購藥途徑;解奶奶有腦病后遺癥,腿腳不便,而且記性不好,小喬就成了她的“記事本”,遇到困難她就找小喬;還有的老人不會用智能手機線上采購,她就熱心地記下他們的電話,看到送貨的商家就幫助協調聯系……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疫情考驗著吉林人的團結和互助,曾經的陌生人,現在成為了‘家人’,做志愿者獲得群眾認可的同時,我自己也收獲了溫暖。”喬丹羽說,“小喬、丹羽……每當聽到老人家這么叫著我的名字,或者熟悉的阿姨看到我,叮囑我注意身體,我心里就特別的幸福和感動。我決心,疫情不退我不退,我要與大家一起奮戰到最后,迎接勝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