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良的生態環境是吉林的優勢。守水常綠,護山常青,吉林,為生態文明建設謀新篇布新局,統籌推進生態經濟、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安全和生態文明制度“3+1”體系,全力打造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更好、自然生態環境質量更優、城鄉人居環境更美、綠色發展創新活力更足、區域生態安全系統更穩的生態強省。
一幅青山綠水、時和歲豐的畫卷徐徐展開……
“十三五”期間,我省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均高于基準年(2015年),增幅在8.2-15.7個百分點之間;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均低于基準年,降幅在2.5-3.8個百分點之間。
國考斷面水質優良Ⅲ類及以上比例呈波動上升趨勢,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呈明顯下降趨勢。同基準年相比,國考斷面水質優良Ⅲ類及以上斷面比例上升37.1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23.1個百分點。
生態環境狀況指數范圍為68.07-70.19之間,評價等級皆為“良”,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基本穩定。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近年來,我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標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吉林蔚藍的天空、清澈的河水、秀美的山川。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不斷整改,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進一步增強。
藍天保衛戰力度空前。各地建立起完善的秸稈露天焚燒火點處置體系和快速反應機制,全力形成“通過嚴格管控不敢燒、通過‘五化’利用不用燒、通過培育市場不想燒”的全域禁燒工作格局,守護好“吉林藍”。今年1-8月,全省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2.1%,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PM2.5月均濃度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微克。
碧水保衛戰高效推進。我省緊盯國考斷面新增劣五類水體,按照“一河一策”“一斷面一策”原則,制定整治方案,建立“問題、措施、項目、責任”四個清單,截至目前,遼河流域國考斷面全面已穩定消除劣五類,飲馬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提升至50%,查干湖2個國考斷面均達到了Ⅳ類標準。今年1-7月,全省優良水體比例達到78.9%,同比上升3.2個百分點,劣Ⅴ類水體斷面2.8%,同比下降2.6個百分點。
黑土地保衛戰深入實施。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大力推進四平黑土地保護示范區建設,2022年,“梨樹模式”在梨樹縣推廣面積占全縣玉米耕種面積的89%,實現了適宜推廣地塊全覆蓋,我省46個縣(市、區)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達3283萬畝,穩居全國首位。
錨定綠色作底,青山綠水含金。未來的吉林將以更加堅定的自信、更加堅決的勇氣,扎實推進生態強省建設,努力打造美麗中國吉林樣板,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