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青樹綠,碧水環繞,一棟棟整齊的牛舍前,成群的母牛帶著小牛或走或臥,悠然自得地享受著美好的“午休”時光。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鎮賚縣的養牛基地環境這樣優美!基地由和合牧業有限公司負責運營,每年都能給當地農戶帶來可觀的“分紅”,這些牛是名副其實的“分紅牛”。
一個陽光燦爛的夏日午后,記者跟隨鎮賚縣委宣傳部的同志,到養牛基地去探訪,了解鎮賚縣養牛帶來的“紅利”。
谷月,和合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帶領我們去看牛。沒想到,看牛也有“儀式”,我們首先進入一個“噴霧間”。“只要幾十秒!自動定時,都是環保消毒液。”清清涼涼的霧氣漸漸籠罩全身。消毒程序完畢,步入養殖區,牛舍內清爽干凈。渾身烏黑、毛色順滑的“和牛”是養牛基地的主要品種。“和牛3年才出欄,養殖周期長,價格高。”這里的和牛待遇很優厚:牛舍內懸掛著碩大的“梳體刷”,電動的,當牛去蹭它時,只要傾斜到一定角度,就會自動運轉,給牛梳毛保健;飲水器是自動的,盡顯科技范兒。“添料,清理牛舍,都是用自動化機械,3個人就能管理一棟牛舍。”谷月邊走邊介紹,對養殖基地的情況了然于胸。
“建一處基地,富一方百姓。肉牛產業的帶動性特別強,寄托著村民的致富希望。然而肉牛養殖是重資投入,幸好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談起牧業公司的發展歷程,谷月很是感慨。
鎮賚縣可利用草原面積達63萬畝,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并最大范圍地促進農戶增收、帶動農民就業?從2018年開始,鎮賚縣創新實施肉牛養殖產業扶貧基地建設項目,采取“政府+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運行模式,持續幫扶鎮賚縣肉牛產業發展。
“我們是招商引資企業,利用政府搭建的平臺,把有限的資金直接投入到買牛養殖上,按照政府投入資金的百分比分紅,效果非常好。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正好又趕上吉林省提出‘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有了政策的支持和扶持,我們企業突飛猛進,從2020年養殖規模三五千頭,發展到現在1.5萬頭,并成功轉型養殖基礎母牛。”谷月說。企業還和農戶合作養牛,企業有技術團隊,為養牛戶提供全程防疫繁殖等免費或平價技術服務支持,再以“就高不就低”的保底價格回收小牛犢。目前已經跟50多戶合作,最大的一戶養700多頭牛。
肉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飼草飼料的需求隨之變大,每年帶動農戶賣秸稈每公頃土地增收300多元。鎮賚縣玉米水稻的種植戶們真切感受到了飼料種植和“秸稈變肉”帶來的好處。“牛吃百樣草,樣樣都上膘。和合牧業跟我們簽訂了協議,不管是玉米、青貯還是秸稈,只要達標,他們都收。我們再不用燒秸稈了,每年還多拿到了好幾千塊錢。”一位附近的村民高興地說。
牽住“牛鼻子”,奔向“牛日子”。鎮賚縣肉牛產業還在不斷續寫新篇章。“政府利用專項債投資建設了一個屠宰場,模式和養牛場是一樣的,政府建好了,我們去用。廠房基本上已經完事了,再有兩三個月就能投產,廠房非常漂亮。”谷月的臉上,綻放著自信的笑容,眼中充滿了對未來產業發展壯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