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江畔,“大板喇子”山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邊關小山村——下套村,在雨后層層云霧中更多了些神秘感。
進村撩開她神秘的面紗,山明水秀、風光旖旎的下套村也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苦惱,正如村民們迫切期待著村里能夠擁有屬于自己的產業名片和發展藍圖。
動機迎來轉機,期許得以實現。隨著集安市與通化師范學院鄉村振興學院合作制定了《集安市重點村視覺形象系統——行政村品牌視覺形象標志方案與設計思路》,規劃設計了15個重點村的產業發展定位,身在其中的下套村以“天幕峰”為“華裳”,展現鄉村特色旅游產業的嶄新視覺異彩。
“楓染秋山五彩身,一峰獨秀聳嶙峋。不知天幕誰開啟,應是神州探月人。”“駐村工作隊與高校的設計團隊根據集安詩人創作的這首詩,將原本叫‘大板喇子’的山峰更名為‘天幕峰’,為村子的旅游品牌注入了一個專屬的文化‘IP’。”介紹這一支撐村旅游產業的“門面”,鄉村振興專干張珉惠興致勃勃。
“天幕峰”下,村中放眼,垂直距離約130米、寬約200米的“一峰獨秀”清晰矗立。這座巖齡古老、表面平整的陡立山峰,如刀削斧劈般鑲嵌于高山頂部,威嚴挺拔的“身姿”極具地域特色。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天幕峰’,村里將原來村小學的舊址扒倒重建‘吉鄉農創園’,準備把農耕、采摘、垂釣等多個旅游產品融入這個多功能園區,現在老百姓的期望值很高,也非常支持。” 看著農創園快速建設,村黨支部書記鄭勇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園區機械轟鳴,場內村民賣力,有了屬于自己的文創品牌,大家都難掩興奮之情,紛紛加入到施工隊伍中。“村子風景真是好,但就少個出名的機會,這個項目對咱幫助挺大,等俺們把農創園建好了,回頭來養殖鴨子或是種植果蔬等一些農副產品去銷售,不僅游客有好體驗,農民還多了份收入,一舉兩得。”村民王廷有干得正起勁。
產業有活力,振興有底氣。在村委會的項目推進辦公室,駐村工作隊把項目規劃進度上墻,同時指派專人負責項目跟進對接。來自通化師院的設計團隊正以“天幕峰”為主題,設計景區包裝、農禮文創等產品,在保留邊關風貌、鄉情鄉愁的同時,還為提高特色產業識別度以及鄉村建設發展提供了指引。
“服務推動鄉村振興,我們一直在路上!”圍繞“天幕峰”和農創園,張珉惠還有很多想法:“眼下,一些旅游周邊產品正在設計開發,你看這印有景區圖案的杯子、手提袋,還有包含村里小米、‘北冰紅’‘威代爾’冰葡萄汁等特色農產品組成的甄選套裝,讓游客親近自然的同時,還能帶走鄉土味道和美好回憶。”
項目提速,產業加碼。吉鄉農創園目前已完成總工程量的三分之一,這個鄉村版的眾創空間,計劃繼承集黨群服務中心、成長公社、創客之家、數字車間、物流驛站、美食工坊等功能空間于一體,預計7月末完成主體建設。同時,“天幕峰”農耕體驗區項目也正在設計過程中。
“享受自然之美,體驗農耕快樂”。下套村在集安各級政府的幫扶下,正朝著這一目標打造突出鄉村品味的旅游特色產業。屆時,“天幕峰”將成為集安鄉村旅游的又一閃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