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里看“四新”
7月,四平市梨樹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又高又壯的玉米,迎來了又一年的抽雄吐絲期。
“三年前,也是7月,我就是站在這里向總書記匯報的‘梨樹模式’……”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站在地里笑著說。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留給子孫后代。梨樹模式值得總結和推廣。”總書記的囑托,一直縈繞在王貴滿的耳畔,他對記者說,三年來,總書記關心的“梨樹模式”不僅得到了大面積推廣,還完成了四個創新發展。
王貴滿介紹:“2021年以來,梨樹縣與中國農業大學共同實施了‘梨樹模式’升級版——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建設。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為實施主體,以300公頃相對集中連片土地為一個單元,全部實施‘梨樹模式’,在此規模下合理配置農機具,將農資采購、農機效率、人員配置和資金使用率發揮到最大化,實現標準化、機制化、信息化、契約化‘四位一體'的建設目標。”
“這是對‘梨樹模式’的生產經營方式的創新與擴展。”王貴滿說,通過實施“‘雙保全統’+農業服務公司+N”模式,引入“外包”理念,采用合作社間強強聯手,使零散的土地得到集中,解放了勞動力,解決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難題。
數據顯示,梨樹縣已建立22個生產示范單元,分布于全縣12個鄉鎮,總面積1萬公頃以上。同時,現代農業生產單元建設作為四平市著力推廣黑土地保護利用新模式,于2021年末成為被國務院通報表揚的吉林省三項典型經驗之一。
在梨樹縣的玉米大地里,記者還看到了一系列的科技創新。“這是我們和中國農業大學聯合研發的條耕播種一體機,它可以實現整地和免耕播種一次性完成,填補了國內技術的空白,并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王貴滿說,除了研發機械,他們在創新黑土地保護技術、示范推廣米豆間作、助力合作社標準化建設上也有新突破。
“梨樹模式”的創新,不僅僅在技術上,還在服務和產業鏈的融合上。
梨樹縣與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選派百名碩士和博士生對接百家典型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科技特派員活動。通過選派涉農院校的研究人員及碩博生,深入有代表性的合作社或家庭農場中,深入了解合作社的技術應用情況、管理情況等。目前已有95名碩博研究生對接上95家合作社(家庭農場)。
在科技與產業鏈融合方面,梨樹縣也在創新中構建了新格局。他們利用自身黑土地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抓好玉米、肉牛、肉雞、生豬和現代綠色蔬菜基地“4+1”全產業鏈建設,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縣域。(吉林日報記者 孫翠翠)
三個農民的“朋友圈”
“我們不僅要種好地多打糧,還要把地種得像畫一樣好看,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示范地塊作用……”榆樹市農民劉臣在發微信朋友圈時,特意配了一幅航拍圖片。
“今天,我的種地小講堂已經成立1000多天了,越來越多的農戶和我一起采用黑土地保護技術,去年,與我合作的160多戶農民都獲得了大豐收……”這條信息來自長春市九臺區農民潘丙國的微信朋友圈。
“我們做的黑土地保護思維導圖得到專家的高度評價:借助思維導圖來傳播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一個不錯的創新。這張導圖由農民提出和繪制出來,更值得點贊!”這條信息來自東豐縣農民趙新凱的微信朋友圈。
三年來,保護黑土地已經在農民心中達成共識,他們在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后嘗到了甜頭,并漸漸成為黑土地保護的傳播者、推動者。近日,記者先后采訪了劉臣、潘丙國、趙新凱。
7月中旬,榆樹市的玉米大地綠浪翻滾。晨輝合作社負責人劉臣看著長勢喜人的玉米心情格外好。劉臣是遠近聞名的農機高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便從事農機化生產作業服務,常常對農機進行改進。2010年,他成為當地第一個采用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農民。
2020年,“梨樹模式”在全省得到進一步推廣,劉臣不僅帶頭實施,還成為中部地區的重要宣傳者和帶動者。
幾年后,劉臣與長春市農機院根據當地農民的需要,聯合攻關研發出條耕機,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銷量很快突破1000臺。
“最近三年,農民保護黑土地的意識越來越強,新技術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實用,我們榆樹市今年保護性耕作面積已經超過300萬畝……”劉臣在實踐當中也漸漸成長為黑土地保護的“土專家”,通過種示范田,在田間地頭搞直播、拍短視頻,發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帶動更多的農戶采用黑土地保護的新技術。
和劉臣一樣,長春市九臺區德強家庭農場主潘丙國也是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擁護者和傳播者。不管種地多忙,他每天早晨5點左右,便通過微信群和農民朋友們分享自己如何通過保護黑土地多打糧食。
“今天是7月11日,到今天,我們的保護性耕作微信種地群已經講了1000多天了。保護性耕作免耕播種在春季,而準備工作始于秋收,所以,趁這段時間,我再給大家細講講……”潘丙國的微信小課堂,每天都有新內容,從政策到技術到實踐效果。越來越多的農民愿意把土地交給潘丙國管理,或者跟著他學技術,2022年,與潘丙國合作的160多戶農民通過保護性耕作技術都獲得了大豐收。
在我省東部的丘陵半山區地帶,很多坡度較大的地塊難以展開大面積機械作業,農民的觀念也相對保守,給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帶來了一定難度。
趙新凱是吉林省東豐縣新巨強農機合作社和廣服家庭農場負責人。2020年,趙新凱終于把丘陵半山區玉米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做出了模樣。
“抗旱能力更強了,出苗情況更好了,玉米畝產由實施前的500公斤左右,提升到750公斤左右。”趙新凱說。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如何把保護性耕作做得更好,讓農民接受,趙新凱越鉆研越深,漸漸成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田間“土專家”。為了讓更多合作社和農戶了解和掌握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技術要點,趙新凱聯合另一位農戶高廣勇結合多年的耕作經驗制作了《吉林省丘陵半山區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推廣與實施技術要點導圖》。
趙新凱在微信朋友圈說,保持土壤的健康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只有一個農民、兩個農民、一群農民乃至所有農民用正確的方法去保護它,才能不斷接近目標。(吉林日報記者 孫翠翠)
鶴蟹為證
在水田里,裹著花頭巾的婦女們正在拔草。腳下,一只只紐扣大小的螃蟹迅速躲閃,生怕被踩到。突然,一只丹頂鶴緩緩落于水田中央,閑庭信步、怡然自得。這是7月11日,記者在嫩江之畔的鎮賚縣慶江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偶遇的一幕。
婦女們低頭勞作,絲毫沒有因為丹頂鶴的到來而感到意外或是興奮。
“它們總來,也不怕人。”正在拔草的農戶劉麗對記者說,這些丹頂鶴可能是附近莫莫格濕地公園里的,水田里經常來一些不知名的鳥。
話音未落,一群小螃蟹順著田埂上傾斜的草迅速“上岸”。
合作社理事長孟慶江眼疾手快,把它們統統捉回來扔進水田。
“這小東西,跑得特別快,還成群結隊的……”孟慶江的語氣中充滿了無奈,每年放到田里的螃蟹苗到秋天成熟時,只能收獲三分之一,三分之二都逃跑了。孟慶江說,這些小家伙,有“上天入地”的本事,老鼠打的洞、下雨沖壞的田埂、扔在田邊的野草都是它們逃跑的途徑,不僅如此,它們還會“疊羅漢”,一個踩著一個的后背,疊成高高的小山,然后從圍擋處逃走。
“總體講這幾年效益非常好。”孟慶江笑了笑。
“我們的大米可貴著呢,年年不夠賣!”劉麗在一旁插嘴道,現在都講究健康飲食了,合作社的大米申請了有機標識和綠色標識。更有趣的是村民們或者來游玩的游客有意無意會拍一些螃蟹逃跑、丹頂鶴信步的小視頻發到網上,一來二去,合作社的大米也跟著“紅”了起來。
“丹頂鶴對生存環境是非常挑剔的,小螃蟹對水也極為敏感,水里如果有農藥或者化肥,它們根本無法生存,所以水稻田里有螃蟹,也是生態好的一種佐證……”孟慶江說。
記者了解到,整個鎮賚縣的種稻歷史不足40年,鹽堿化嚴重的土地讓這里的鄉親們飽受土地貧瘠所帶來的貧困之苦,后來,當地政府與省農科院合作,通過種植水稻改良鹽堿地,水稻產業才在這片土地上漸漸發展起來。
早在20多年前,孟慶江和愛人來這里種水稻時,這里還是一片鹽堿地,經過多年的堅持改良,鹽堿地才變成了良田。最近幾年,合作社在水稻田里養螃蟹,不僅提高了水稻的質量,還實現了水稻和螃蟹雙豐收。
據孟慶江介紹,如今合作社一共有200多公頃水田,采用有機種植和綠色種植。合作社的“夢香灣”牌大米,2019年獲得有機產品認證,并且奪得全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賣出每斤48元的高價,仍然供不應求。他們新推出的私人訂制模式“我在鎮賚有畝田”更是滿足了很多消費者對“鄉愁”的需求。
如今,鎮賚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擴大至305萬畝,其中水稻面積占一半以上。水稻產量持續穩定在20億斤左右,比1988年增加了1.4萬多倍。水稻單產也由畝產300公斤增加到當前的651公斤,超級稻單產突破760公斤,連續五年成為吉林省水稻產量第一大縣。不僅如此,鎮賚縣正在實施“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整治”國家試點項目,計劃新增耕地12.35萬畝,增加糧食產量6萬噸。鎮賚縣“以稻治堿,以稻致富”的生態理念已經形成,政策保障也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合作社、家庭農場不僅在鹽堿地上種出高產量的水稻,還不斷嘗試種出品質更好、味道更美的水稻。(吉林日報記者 孫翠翠)
保護·會戰·可持續
——訪省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王立春
“這三年來,我省在保護黑土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果也非常顯著……”記者近日采訪省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王立春時,他說,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時指出“東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是‘黃金玉米帶’‘大豆之鄉’,黑土高產豐產同時也面臨著土地肥力透支的問題。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留給子孫后代。梨樹模式值得總結和推廣。”總書記親切的話語、深邃的思考,體現著對黑土地的深切牽掛和深遠謀劃,也為黑土地保護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王立春說,我省位于黑土地核心區,是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總產和單產均排在全國前列,全國產糧總量前十大縣我省占六個,前三名的縣都在我省。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我省持續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黑土地長期高強度利用導致的土地肥力長期透支,已經讓黑土變薄、變硬、變瘦、變少。
為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三年來,我省統籌布局,深入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其中,秸稈全量還田已經形成了可推廣可復制的技術模式。我省的秸稈資源量是4000萬噸,其中玉米是3600萬噸左右,折算到每年碳資源量為1600萬噸碳。如果把這些碳以合理的方式歸還到土壤里,將使土壤有機碳庫大幅度提升。玉米秸稈全量直接還田,可以解決黑土地肥力退化的問題,實現土壤活性有機質的數量增加、質量提高,增加耕層厚度,使耕層土壤pH值維持在6.7左右,增加耕層的護土量,同步實現培肥地力。例如,在乾安縣大遐畜牧場5萬畝連片示范推廣秸稈全量深翻還田與水肥一體化耦合技術模式,實現了培肥地力、增厚耕層和節水增產的多目標協同。
民以食為天,糧以土為基。保護好黑土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吉林人正用行動在總書記牽掛的黑土地上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