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紅色資源 賡續紅色血脈
長白山南麓,渾江東岸,蒼松翠柏間,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的陵園巍然矗立,莊嚴肅穆,宏偉壯觀。抬頭仰望,正中挺立著將軍的高大戎裝銅像,目光炯炯、英氣逼人。
“楊靖宇經常運用半路伏擊、遠途奔襲、化裝襲擊‘三大絕招’,以及調虎離山、聲東擊西等戰術,顯示了他運用游擊戰術的卓越才能。”盛夏7月,記者在楊靖宇烈士陵園里看到,講解員姚帥如正在向游客們講述著東北抗聯故事。娓娓道來間,楊靖宇將軍戰斗在白山松水的英勇畫面仿佛就在眼前。
近年來,靖宇縣充分發揮東北抗聯誕生地、東北抗聯主戰場等紅色資源優勢,打造了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楊靖宇將軍殉國地。眾多學校組織學生來此學習東北抗聯精神,致敬先烈。圖為白山市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們在楊靖宇將軍塑像前行注目禮。張野/攝
把楊靖宇將軍的英雄事跡傳遞給更多人,是從業8年多來姚帥如一直堅持的信念。她每天一大早便來到陵園,換上工服,盤好頭發,快速進入工作狀態。在她看來,講述抗聯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便是對英雄最好的紀念。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時強調,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永葆初心、永擔使命。
這番話讓姚帥如深深銘記于心。“能成為一名紅色講解員,讓我倍感光榮,這是一份砥礪精神、傳承信仰的事業。”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三年來,楊靖宇烈士陵園緊緊圍繞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講透講好紅色故事,在挖掘抗聯故事、巡訪抗聯舊物、提升宣講水平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我們克服種種困難,通過實地尋訪老兵,從他們身上挖掘更多鮮為人知且真實的歷史故事。同時,經常與黨史專家進行溝通交流,及時掌握最新的歷史資料。”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中心主任高境遠介紹,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陵園不斷創新征集形式,利用網絡平臺擴大征集范圍,希望以這樣的方式,廣泛動員社會各界投身挖掘和“搶救”紅色文化行動中,讓東北抗聯這段歷史更加“鮮活”起來。
紅色故事能否打動人、感染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講得好不好,只有把紅色故事講出時代內涵,才能引起當下人的共鳴。為此,陵園在講解員隊伍建設方面下足了功夫,通過常態化開展專業知識培訓,邀請黨史、禮儀等相關方面專家進行現場授課,由經驗豐富的講解員采取“傳、幫、帶”的方式進行經驗分享。
“我們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加強科學保護,開展系統研究,強化教育功能。發揮豐富的紅色資源優勢,挖掘、弘揚好紅色資源的精神內涵,使之成為推動吉林全面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高境遠如是說。(吉林日報記者 趙夢卓)
從鷹隼試翼到搏擊長空
空軍航空大學航空館,濃縮了中國百年航空史,恢宏大氣又細膩精致。
走進展館,一張張滄桑的老照片、一幕幕還原場景……歷史與現實的交錯,讓記者沉浸其中,忍不住駐足。
“1946年夏天,空軍航空大學的前身——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習慣稱東北老航校)學員首飛藍天,中國人民的‘航空夢’‘空軍夢’正式啟航。”
“開國大典上,17架各式戰機接受檢閱,從天安門上空飛過。一年后,這支初生空軍隊伍就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他們以擊落敵機330架的戰績,在世界空戰史上寫下了一鳴驚人的傳奇。”
……
在空軍航空大學航空館講解員李怡霖的細致講述中,一幅幅生動畫面呈現在記者眼前,心中滿是激動和自豪。
“在戰爭廢墟上建校,在炮火硝煙中起飛,在共和國晨光中展翅……”李怡霖告訴記者,老航校人團結奮斗、艱苦創業、勇于獻身、開拓新路,孕育形成了東北老航校革命精神,成為推動中國人民空軍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
2020年八一建軍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空軍航空大學視察,叮囑大家銘記光榮歷史,把東北老航校精神發揚光大。對空軍航空大學而言,這是方向,更是使命。
三年來,空軍航空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銘記諄諄教導,不負期望重托,更加固牢信仰信念之“魂”,提領強校興校之“綱”。
據該校相關負責人介紹,著眼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和空軍戰略轉型需要,該校把人才強軍戰略轉化為發展規劃和務實舉措,確定了培養空中作戰和指揮人才的重地,軍事飛行理論的創新地、新質戰斗力的孵化地、東北老航校精神的傳承地、大國空軍形象的展示地“一重四地”的辦學定位,明確了飛行學員思想政治堅定、軍事專業精湛、科學文化厚實、身體心理強健、戰斗精神過硬五個方面的培養目標。
立足紅色資源,弘揚老航校精神,爭當老航校傳人。該校扎實推進“鐵血雄鷹”鑄魂工程,打牢飛行學員的政治底色,畢業學員思想政治考核優良率100%,從源頭鑄牢飛行學員為黨奮飛之魂。該校還設立“東北老航校精神傳人獎”,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全校官兵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凝煉該校獨有的雄鷹文化。
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滅。昔日,老航校人把血汗揮灑在布滿戰爭瘡痍的東北大地,夢想之火在歲月深處熊熊燃燒。如今,他們的傳人傳承紅色基因,勢必建設一支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強大人民空軍,書寫新時代雄鷹搏擊長空的美好答卷。(吉林日報記者 祖維晨)
光影交錯中的那抹紅
“從接收偽‘滿映’到興山建廠,從新中國第一部譯制片到開辟中國電影多片種發展新紀元……作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影開創了人民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在中國電影史上樹起了一座又一座不朽的豐碑。如今,它更成為新時代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和陣地。”走進長影舊址博物館,記者看到講解員張議文正在向游客們詳細講述長春電影制片廠的發軔、成長、發展……
“電影《老阿姨》根據開國少將甘祖昌和妻子龔全珍的真實事跡創作,傳遞了甘祖昌將軍與龔老阿姨相攜一生的革命情感,以及為教育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張議文結合一段段珍貴的視頻資料、一張張圖片資料和一件件歷史實物聲情并茂地講述著,將游客們帶入影片,切身感悟精神榜樣的力量。
張議文的講解,使來自吉林市的游客張阿姨一家激動不已。“我們帶著孫子孫女來,就是想讓他們從小接受紅色教育,從這些紅色電影中汲取紅色養分,長大成為有信念有理想的棟梁之材。”張阿姨由衷地說道。
“為新中國電影開疆辟土的創業精神,戰爭打到哪里電影就拍攝到哪里的戰斗精神,‘人民立場、艱苦奮斗、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小白樓’精神,‘忠于使命、敢為人先’的奮斗精神等,成為永遠激勵長影人奮勇前行的紅色燈塔,也是幾代長影人血脈傳承的風骨和品格。”長影舊址博物館副館長嚴麗話語堅定。
“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永葆初心、永擔使命。”作為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和陣地,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時的這番話,長影人始終銘記于心。
三年來,長影堅持站在服務黨和國家電影事業大局的高度,以賡續長影精神血脈和優良傳統為己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用更多彰顯中國精神、展現中國力量的文化娛樂、文化普及、文化交流項目,回饋時代、奉獻人民,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讓“長影”這個金字招牌煥發新活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吉林注入文化力量。
“我們充分利用紅色資源,面向社會推出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光影黨課’,推動紅色教育走‘新’入心;傾力抓好主旋律現實題材影片創作;搭建影視研究實驗室,助推老電影修復重映工作,展現‘紅色經典+數字科技’獨特魅力;推出‘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音樂思政課,以歌敘史,以樂化人,提升思政教育實效;開創獨具特色的紅色教育游、電影研學游、電影工業游相結合的綜合性電影文旅模式,實現紅色基因的動態傳承和可持續發展。”長影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堅持紅色基調,把握時代脈搏;銘記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紅色,必將讓長影愈加絢爛。(吉林日報記者 祖維晨)
紅色·傳承·創新
——訪省委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教授仲海濤
吉林,紅色資源豐富,從長白之巔到松花江畔,這片黑土地上處處散落著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我省紅色資源的特點可用‘全’‘精’‘深’‘廣’四個字概括。”仲海濤表示,我省既有東北抗日聯軍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戰爭歷史資源,也有以“四保臨江”“四戰四平”等經典戰役為代表的解放戰爭歷史資源,還有建國初期以集安為代表的抗美援朝歷史資源、新中國工業搖籃一汽以及改革開放新時期“小巷總理”譚竹青、時代楷模吳亞琴等為代表的先進黨員模范事跡資源。“它們共同勾勒出共產黨人一脈相承、代代相傳的紅色脈絡,其蘊含的精神內涵深厚,內在的紅色教育價值挖掘潛力巨大。”
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精神。近年來,在紅色教育基地建設過程中,全省各地通過完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流程、深化教學內容等舉措,多層次、多渠道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多種類型的教育活動,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確保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薪火相傳。“要不斷轉變宣教理念,創新宣教模式,變被動‘等人來’為主動‘走出去’,不斷拓寬教育覆蓋面。”仲海濤說。
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視察時強調,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永葆初心、永擔使命。仲海濤表示,保護利用好全省紅色資源,要繼續加大相關單位和部門的職能整合力度,為進一步提升拓展我省紅色資源教育功能提供組織保障;繼續加強頂層設計,共同打造省際紅色教育精品線路,在全國范圍內樹立獨具東北特色的東北抗聯紅色教育品牌。
在保護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實現經濟社會效益雙贏,仲海濤認為:“要依托頗具東北地域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結合周邊自然資源稟賦,走多元融合道路,創新發展東北特色旅游產業,打造‘紅、綠、白’融合特色旅游產業。”新時代吉林正在全力打造民營經濟發展新高地,仲海濤表示:“應抓住這個契機,積極扶持民營企業開發利用紅色資源,投資興辦紅色教育、紅色旅游等產業,助力吉林高質量發展。”(吉林日報記者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