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平方米的客廳內,擺滿了放映機、幕布、膠片修理機等各種設備;客廳一角不起眼的書架上,擺放的也是《放映的基礎知識》《電影放映機使用說明書》等各種與電影放映有關的書;20平方米左右的次臥里,地上同樣擺滿了《鐵道游擊隊》《黨的女兒》《太行山上》等40多個用鐵盒裝著的珍貴膠片電影……日前,當記者跟隨第十八屆中國長春電影節組織的“長春人的電影生活之熱愛的綻放”主題活動,走進長春市民王學會的家時,無需過多介紹,從客廳到臥室的各種擺設中,他“電影放映員”的身份便已不難猜出了。
作為一名公益電影放映員,為了給居民放映體驗更好的公益電影,王學會家里的這些設備都是他一點一滴從全國各地辛苦淘換來的,為此不惜花掉近十萬積蓄。當記者問起緣由時,王學會則展開一臉憨厚的笑容真誠地說:“誰讓我喜歡呢!”
“啥時候我也能當個放映員就好了!”
在村中一塊較為平坦開闊的空地上,白色幕布支起來,天幕之下,光影流動,村民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聚精會神地看著電影,時而喜笑顏開,時而面露緊張……對于出生在1960年代、精神生活極度匱乏的王學會來說,小時候能夠看一場露天電影,不僅會讓他朝思暮想、心心念念好幾天,也讓他從小就對電影放映機產生了興趣,“這個機器太神奇了,一臺機器、幾卷膠片、放映員擺弄擺弄,就能讓村民們看到另一個神奇的世界!啥時候我也能當個放映員就好了!”
夢想的種子雖然種下了,但彼時電影放映員是一份十分受歡迎且搶手的好職業,長大后的王學會,并沒有實現放映夢而是進入了糧食系統工作。令王學會沒想到的是,幾十年辛勤工作退休后,竟在機緣巧合下又重拾了兒時舊夢。
2021年,王學會主動報名到長春市朝陽區桂林街道做社區服務志愿者。某天跟鄰居閑聊時,一位居民向他提出了想看場露天電影的想法。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話一下子讓從小就有當放映員夢想的王學會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這個活兒我來干吧!”
“再多辛苦,也是開心!”
借助家人在媒體工作的便利,王學會與一位老式放映機收藏愛好者結識并共同行動起來,第一次把露天膠片電影投映了在社區里。回想起那一天,王學會至今仍記憶猶新、感慨良多。
當天現場來了一百多人,王學會特別驚喜,可剛放映二十分鐘左右,就因為機器故障,只好暫定收場了。看著修理機器期間,一些久久不肯離去的觀眾,王學會暗下決心:“非把這個放映技術學明白了!這個露天電影院必須給大伙兒安排上!”
從那以后,王學會主動且頻繁地與能接觸到的各個放映機收藏愛好者交流溝通。隨著對行業了解的深入,他意識到想要辦露天電影院,就必須擁有自己的機器和膠片,因為早期電影的膠片和老式放映機早已停產,他必須得從收藏者手中購買,而且還得學會修理保養技術。
這件事說起來容易辦起來難,畢竟王學會在電影放映領域只是個“小白”。那段時間,王學會起早貪黑泡在收藏愛好者們的家里,只為把技術學到手,把老式放映機和電影膠片買到手。
終于把技術學會了,王學會又迎來了新的難題——老式放映機和電影膠片價格不菲。面對這種狀況,看著生活簡樸、收入有限但始終堅持夢想的父親,王學會的子女也被感動了,主動支持贊助父親,于是便有了如今家里他工作室里的這些“寶貝”。
“當時也沒多想,就覺得吃再多辛苦,也是開心的!”王學會還透露說,“這幾年,為了放映公益電影,已經花費了近10萬元,先后購買了四臺放映機和四十余部膠片電影。”為了提高觀眾的觀影興趣,他還給各小區制作了放映表,以防觀眾跑空或者重復放映。
“我只是不想讓這項技術失傳!”
盡管現在已經進入了數字電影時代,居民們也有很多種娛樂方式可供選擇,可每次到社區放映公益電影,仍然有很多居民觀看。中老年觀眾可能是為了追憶舊時光,年輕人和孩童則更多是出于好奇。
每次看到還有這么多人仍喜歡看露天電影,王學會都會心里美美的,更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有一次在放映某革命題材電影時,王學會無意中聽到了一對父子的對話,孩子竟然不認識片中的重要戰斗英雄和他們的英勇事跡。這件事令王學會震驚的同時,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要把經典的電影作品放給大家看的信念。
“我年紀越來越大了,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我學到的膠片電影放映本領教給下一代,哪怕教會幾個小朋友也行啊!”在與記者交談時,正好有其他媒體記者帶著孩子,他看到孩子對放映機感興趣,熱情地連聲追問:“你想不想學?想學的話爺爺免費教你,毫無保留!”
“我沒有那么高尚,只是不想讓這項技術失傳。”王學會表示,每次拎著幾百斤重的七八個箱子往返于家和放映場地之間確實辛苦,但自己從小就喜歡電影,長春又是“電影城”,能通過放映公益電影的方式普及和推廣長春,他感到光榮而驕傲!
一年一度的中國長春電影節又將盛大啟幕,王學會也給自己安排了新的任務:“我會盡力多尋找一些與電影節相關的片源給社區和老百姓放映!電影節是咱們長春人自己的節日,我愿盡己之力給電影節助興助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