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2023年,我省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837.3億斤,平均畝產958.2斤,居全國糧食主產省第1位,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4%。
亮眼的成績背后,是科學有力的掌舵領航,更是齊心協力的奮勇拼搏。
今年開年,我省如何錨定建設農業強省目標,堅決扛起國家糧食穩產保供擔當,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話題。
錨定大產能 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今年,我省將推進“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年度任務落地,支撐糧食產量達到880億斤以上。建設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力爭到2027年率先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作為產糧大縣的合作社,我們要再加把勁兒,咬定目標不放松,擼起袖子加油干。”馬占有代表認為,糧食產能提升,必須推進耕地集中連片規模化經營,這不僅是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更是廣大農民熱切期盼的事情。我省把啟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壯大三年攻堅行動,土地流轉、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到6850萬畝、占播種面積超過70%作為新目標,讓他十分振奮。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推動土地流轉,提供生產托管等服務,正是合作社的努力方向。
鹽堿地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我省西部鹽堿地分布廣、面積大、區域集中、地勢低平,增糧潛力巨大,如何更好實現鹽堿地綜合利用?
“完善鹽堿地改良標準體系;構建耐鹽堿育種聯合攻關機制;推進‘種地'互促;加強鹽堿地機械化智慧化裝備研發,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建立中度以上鹽堿稻田數據庫,強化監測和預警……”侯立剛委員提出4個途徑挖掘我省西部“潛在糧倉”。他說,省農業科學院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實施鹽堿地綜合利用的研究和實踐,不僅選育出“長白九號”“吉粳129”等耐鹽堿水稻品種,還創新了一系列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集成技術。今年,我省將打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抓好鹽堿地綜合利用國家試點建設、擴大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等列為重點工作目標,激發了大家的干勁。
聚焦大產業 做好農牧特產增值大文章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
2023年,我省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深入實施,肉牛飼養量達到770萬頭,新開工屠宰加工項目12個,萬頭牛場達到6個。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5%。
碩果的背后,必是耕耘。
如何保持敢作善為的好勢頭,做好農牧特產增值大文章?
“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以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拓展產業邊界,推動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產供銷貫通,以打造全產業鏈來提升農業競爭力。”張越杰代表說,擁有科技創新資源優勢比較明顯的吉林高校,要充分發揮人才和學科專業優勢,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更好地服務于農產品加工和食品產業“十大產業集群”建設,為全面做活“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畜頭肉尾”大文章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大力實施品牌興農興牧戰略,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各自優勢,通過打造一批大企業、大品牌、大平臺,形成萬億級規模的產業集群。
城鄉深融合 有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省今年重要工作目標之一。
“打造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5個、高標準美麗鄉村示范村200個,同步推進1000個美麗鄉村建設……這些新目標,對于要素下鄉非常有吸引力。”曹曦委員說,作為農業企業,近年來,通過創新營銷模式,發展綠色生態農產品供應鏈等途徑,不僅提升了鄉村特色產業的附加值,還促進了農業多環節增效、農民多渠道增收,不僅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也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他建議,通過優化公共服務支撐融合,加強品牌建設促進融合,培育龍頭典型帶動融合,推動城鄉融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作為農業大省,我省積極探索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動力、添活力。
“我省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非常科學務實。”馬文軍代表說,作為村黨支部書記,一定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咬定實現農民收入力爭兩位數增長的目標,敢闖實干。同時,持續加強鄉村治理,推進農村移風易俗,豐富農耕農趣農味文化產品供給,建設平安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