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331國道集安市段西行百里,徑向西南,轉入一條水泥山路,汽車在崇山峻嶺之間再行50余里,終于來到楊木林村。
從冰雪覆蓋到春暖花開,吉林農業大學駐楊木林村第一書記馮甘雨沿著這條50多里的山路徒步走過好幾次,一條路,108處彎角,一側江水奔騰,一側山勢奇險。但這條蜿蜒盤桓的山路,卻也幽深秀麗、景色宜人。
這里是兩國、兩省、兩江交匯之地,也是吉林省西南門戶第一村。
因為路難,進出不易。曾幾何時,這里近乎與外界隔絕,土特產賣不出,新產品進不來。村民外出,夏天靠船、冬走冰面。
于是,楊木林村黨支部和400多名村民,成了大山里的探路者。村黨支部書記鞏希平告訴記者,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幫助下,集安市加大力度推動邊境村建設,涼水朝鮮族鄉持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楊木林村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大葉芹、板栗、榛子等種植項目。
他們一直在努力。一波又一波的游人開始走進楊木林村,一批又一批的土特產開始走出大山。如今的楊木林村,亮麗村舍錯落有序,村美民富產業興旺,邊疆風情如詩如畫。
駐村第一書記馮甘雨說,他也是楊木林村的探路者,雖然不是村里人,但已把那份堅定與執著融入骨子里。
站在高處遙望,楊木林村的大葉芹,鋪滿山坡,夾雜著盛開的杜鵑花,連成一片泛著浪花的綠色的海。
村干部和駐村干部們爬過幾處山坡,穿過田間土埂,走進大葉芹種植基地,與村民一起勞作,然后,將剛剛采下的新鮮大葉芹送到村子集中點。商販們早早侯在那里,打包、過秤、裝車,村民們臉上綻滿笑容。
當下,正是大葉芹采收季。每年僅此一項,產值能達到200多萬元,村民收入近4萬元。
“現在,來楊木林村的人多了,大葉芹等農特產品銷路好了,大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看產業興旺,看美麗鄉村,看邊境風情,游客至此,便能深刻感受到吉林西南第一村的魅力。”
但,這些還遠遠不夠。第一書記馮甘雨還在盤算著另一條持續幫助村民增收致富的路。
幾個月前,他幫助村里引進了幾百只“麗斑麻蜥”。于他而言,這次探路,異常艱辛。除了要研究“麗斑麻蜥”的習性和飼養技術,他還要提前聯系藥企,做好市場渠道鋪墊。目前,藥企的意向收購,讓他興奮不已。
他說,如果“探路”成功,楊木林村除了“強邊富民路”,就又多了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