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上有PIN(紀念徽章)嗎?”“咱倆能不能交換一下奧運徽章”,這是記者來到巴黎奧運后耳邊最熟悉的一句話,運動員之間,志愿者之間、觀眾之間,總之一切和奧運會相關的人們都似乎有著共同的愛好,就是“交換徽章”留作紀念。
交換奧運徽章就像一場跨越國界,不分年齡和性別的友誼接力,珍藏著每個人對奧運會的獨家回憶。在巴黎的賽場內外,互換奧運徽章成為流行,相比于交換聯系方式,大家更喜歡這種有趣的社交方式。
作為奧林匹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屆奧運會上,交換奧運徽章都是媒體記者、運動員、志愿者,甚至是民間收藏愛好者最樂此不疲的事情。而這一項傳統的奧運徽章“交易”活動在今年巴黎奧運會期間再次火熱,在比賽現場和社交媒體上,包括參賽運動員、觀眾、記者和奧運會工作人員在內的許多人都在積極參與這項活動。
據報道,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入住奧運村后,奧運徽章的交換活動就在網絡上引起廣泛關注,很多參賽運動員和觀眾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發布視頻或帖子,表達對這項活動的喜愛。
奧運會徽章已有百年歷史。最早的“奧運徽章”源自1896年第一屆雅典奧運會,當時的徽章是由紙做的圓紙板,主要用于區別運動員、官員和新聞媒體身份。賽后,一些參賽選手通過交換身上所佩戴的圓紙牌,來傳遞彼此的美好祝福,奧運徽章交換的習俗因此產生。1912年的斯德哥爾摩奧運會首次向觀眾發售奧運紀念品和徽章,這也成為奧運徽章發展史的轉折點。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上,則首次出現了帶蝶扣的徽章,即現在廣泛用于交換的徽章原型。如今,交換徽章已成為奧林匹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奧運會上,主辦方、參賽代表隊、各相關機構、贊助商都會推出自己的奧運徽章,供人們進行交換。
當然,奧運徽章交換也慢慢衍生出相應的 “規則”。比如,“只換不賣”是徽章交換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在奧運會上,這項活動的意義在于傳達結交朋友的心意,換來的不僅是心儀的徽章,更是一份紀念、一段友情。此外,如果一個人身上佩戴有3個以上的徽章,通常就是在向他人發出交換邀請,這時,即便是性格內向的人也可以大膽上前,向其詢問“可以與我交換徽章嗎?”一個交換徽章的小小動作,飽含著奧運大家庭的互動與交融。
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舉辦了“奧林匹克徽章文化周”活動,還設立了徽章交換中心。借助小小徽章,讓奧運的故事綿延。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薩馬蘭奇曾這樣形容奧運徽章:“它看上去很小,但是記錄的是友誼,是歷史,這些徽章讓很多人成為朋友,給全世界架起橋梁。”記者剛抵達巴黎戴高樂機場的時候,就有一位接待記者的志愿者提出了交換徽章的要求,這位志愿者的證件上已經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徽章,仿佛交換徽章就是他的奧運賽場,而他的獎牌就是掛在證件上的徽章。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政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