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值寒冬,吉林市豐滿區小白山鄉雞冠山村綠興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內卻綠意盎然。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正孕育著別樣的致富密碼——秸稈“變身”記。
走進大棚,片片綠色西紅柿秧苗整齊排列,足有一米多高。即將成熟的鐵皮西紅柿沉甸甸地掛滿枝頭,宛如一盞盞小燈籠。合作社理事長王偉和幾名社員穿梭其中,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喜悅。他興奮地說:“你看今年這西紅柿,畝產比之前增加了8%,口感甜度也提高了兩個點!”
這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秘訣?王偉蹲下身子,用手輕輕扒開西紅柿秧下黝黑、松軟的泥土,笑著揭秘:“關鍵就在于秸稈還田,改良了土壤。”王偉是土生土長的雞冠山人,2010年,他牽頭成立綠興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從最初僅有8名社員,發展到127人,大棚規模也擴大到303畝。憑借豐富的蔬菜種植經驗,前兩年他還受聘到黑龍江進行技術指導。在不斷探索中,他將大田里的秸稈還田模式巧妙引入大棚,并加以優化。
2024年夏季,王偉在37畝蔬菜大棚開展秸稈還田試驗。“把秸稈粉碎后均勻撒到地里,接著高溫燜棚20天。棚內溫度能達到80℃,地溫差不多60℃。”王偉介紹說,這樣一來,土壤里的有害菌被殺滅,土壤有機質增加,重茬問題也解決了。這棚在2024年8月中旬定植的鐵皮西紅柿,12月中旬上市后,經科技專家檢測,各項指標令人驚喜。不僅產量提升,口感改善,價格更是大幅上漲,每斤能賣到15元到18元,比以往的10元多出近一半,春節期間甚至能達到20元。
夏季靠秸稈粉碎還田、高溫燜棚改良土壤,冬季王偉又推出新舉措——在大棚內挖溝堆漚秸稈反應堆。“方法很簡單,把一捆捆玉米秸稈堆到土溝內,撒上EM菌發酵就行。”王偉說,經過兩個月腐熟,不僅能有效消除耕作土內的各種土壤病害,農藥、化肥使用量還能減少50%左右,種出的蔬菜綠色健康,找回了兒時的味道。
談及未來,王偉目光堅定:“我還會繼續探索,為綠色果蔬種植提供更多科技支撐。”他希望將這套種植技術推廣給更多鄉親,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從秸稈還田到秸稈反應堆,王偉成功將看似無用的秸稈“變廢為寶”,不僅解決了秸稈處理難題,還實現了土壤改良、蔬菜提質增產,為鄉村振興找到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這不僅是農業技術的創新,更是鄉村發展理念的轉變,為其他地區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有望引領更多鄉村邁向綠色、高效的振興之路。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畢瑋琳 王春勝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