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早上七點半,農安縣氣溫直逼零下20℃。申通快遞農安縣網點(快件處理中心)的院內,快遞員曲衛東已經忙碌了一個小時。
“周邊的驛站初六才營業,咱得挨家跑才放心。”曲衛東睫毛掛霜,在包裹堆里快速翻揀。他邊掃碼邊將貼有“上門派送”標簽的包裹單獨摞起,手機屏幕上還閃動著昨日收工前給客戶群發的短信:“春節期間直送到家,請留意電話。”
曲衛東負責古城街區域的快遞派送。翻揀之后,他的座駕里,紅彤彤的禮盒、裹著泡沫紙的冷凍海鮮、印著“福”字的加急件裝得滿滿當當。“都是年貨,耽誤不得!”他輕拍車廂,呵出的白氣瞬間凝成冰霧。
9時許,富貴城小區2棟3單元的樓道里,曲衛東的腳步聲剛在五樓響起,六樓的門已吱呀開了道縫。“小曲啊,我孫女的年貨到了吧?”85歲的王桂芳熟練地用剪刀劃開紙箱,抓了一把椰子糖塞給曲衛東:“你嘗嘗,和咱東北的灶糖不一樣!”曲衛東笑著接過,剝開糖紙將糖含進嘴里,甜味在舌尖緩緩化開,驅散了一絲寒意。
春節前,他已經陸續給王桂芳送了幾次貨,包括降壓藥、鈣片和智能手環。“現在測血壓不用跑診所了,孩子隔著千里也能安心。”老人摩挲著手環,眼里滿是欣慰。
下樓梯時,曲衛東掏出手機:“張先生嗎?您買的生鮮到了,家里要是有人,我現在就過去。”
放下電話,他指著樓道里五顏六色的快遞盒對記者說:“這家兒子寄來的是電子血壓計,那戶孫子買的是投影燈籠,現在連財神爺畫像都是從網上買的了。”他搓了搓凍紅的手,跨上三輪車駛向商業街,車轍在積雪路面上壓出兩道清晰的印痕。
正午時分,一個纏著紅繩的泡沫箱讓曲衛東格外上心。“千萬莫倒放!”電話里的囑咐還響在他的耳邊。接過包裹的李慧眼眶泛紅:“昨晚視頻時我媽還說,農安冷,要吃辣驅寒……”臘肉油脂味混著麻辣香腸的麻香從包裹縫隙“鉆”出來,仿佛將巴蜀的煙火氣帶到了這里。
暮色漫過古城街時,曲衛東的大衣在老樓道扶手上刮出沙沙聲響。五樓門縫里飄出的菜香味道讓他精神一振:“趙姐,快遞到啦!”“可算來了!”圍著碎花圍裙的女主人攥著鍋鏟沖出來,“婆婆怕我買的辣白菜不正宗,特意給我寄過來了。”說著,她滿臉歡喜地接過快遞,這10斤辣白菜,裹著嚴實的包裝,承載著婆婆的牽掛與愛意。
華燈初上,曲衛東的微信步數定格在了23582步。這一天,他送了122件快遞,爬了84層樓,工服上的冰碴化了又凍。回想起10多年前,全縣過年前后也就百來件快遞,而今年單是年貨節他們站點的快遞量就突破了3.3萬件。
“以前送的大多是衣服日用品,現在帝王蟹、水果禮盒、鮮花,啥都有。”曲衛東拍了拍三輪車廂,感慨地說,“包裹里裝著日子呢!”
這些跳動的數字,在曲衛東的三輪車轍里化作具象的溫度。省郵政管理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省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10億件,同比增長21.37%。數據背后,是無數個“曲衛東們”的默默付出,使“物暢其流”愿景進一步實現。
當被問及新年愿望時,曲衛東指了指三輪車擋風玻璃上貼著的手寫福字:“希望包裹里的念想,都能穩穩送到收件人心里。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本報記者 葉爽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