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已至,雖然室外寒風依舊,但是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內卻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踏入組織培養室,一股溫暖而濕潤的氣息撲面而來。一排排整齊的培養架上,有序擺放著無數個透明的培養皿,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組培苗在精心調配的培養基中汲取養分。嫩綠的新芽,在燈光的映照下,發散出清新的綠意。
移步至植物生長室,大豆和苜蓿郁郁蔥蔥,在數字化智能模擬自然環境中茁壯成長?!斑@間智能氣候室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都被精準調控,為植物營造最適宜的生長環境?!鞭r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劉相國介紹說,在這里,作物的繁育速度可由原來的一年兩季加快至一年四代,大大加速品種選育進程,實現農業良種高效精準的培育。
“我們團隊主要進行作物的生物技術改良,利用作物的葉片、種子等材料,在適宜的培養基中誘導出愈傷組織及再生芽,最終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這個過程大概需要3-5個月。”作物工程化遺傳轉化研究團隊首席郭東全說,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由人工定期將培養皿的材料轉移到下一輪培養基中,繼續下一個階段的生長?!凹幢闶谴汗澕倨?,我們團隊仍然每天都要連續進行這個工作?!?/p>
生物育種工作單調、重復。但是對待每一棵幼苗都要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的理念,已經成為這支團隊的共識。為了關注作物的生長狀態,郭東全經常察看實驗室的實時監控?!安煌钠贩N,光照、篩選劑的濃度都需要設計出一個針對性的遺傳轉化體系培養條件,但即使是比較成熟品種的轉化,轉化率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惫鶘|全說,這些材料在后續種植環節,還需要進行性狀鑒定、遺傳穩定性等分析,真正成功的往往也只有少數幾株而已。
相比于大浪淘沙般的育種過程,對農業科學家來說,能看著自己培育的幼苗慢慢成長為主推品種,成為糧食增產的“中流砥柱”,是一種無法言說的幸福。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科研人的腳步不會停歇。截至目前,作物工程化遺傳轉化研究團隊已建立大豆、玉米、水稻、苜蓿等多個作物的工程化遺傳轉化及基因編輯性狀改良技術體系。與省農科院大豆所、水稻所、作物所等育種所合作開展作物性狀改良工作,并依托技術平臺,為多家國內外科研院所開展遺傳轉化服務220余項,同時主持國家生物育種重大專項子課題4項、省科技廳重點項目1項。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本報記者 鄭玉鑫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