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人人皆知此歌,或擊節遙想,數萬雄兵過江,其景何其壯闊!
實際上,第一批赴朝作戰的志愿軍,是在夜晚秘密渡河的。
問道吉線G331,在山明水秀的小城集安,到國門景區,重溫歷史,向英雄致敬!
1950年10月16日晚,42軍124師副師長肖劍飛帶先頭部隊從集安秘密渡江,此地因此得名抗美援朝第一渡。
2025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 75年前,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運動中,父送子,妻送郎,弟弟送哥上前方。集安當地700多人報名參軍,有512人奔赴戰場,214人犧牲在朝鮮。
從1950年到1953年,從此跨江的中國人民志愿軍作戰部隊共計42萬余人,后勤保障人員及部隊10余萬人。這里還先后組建了上萬人的擔架隊、運輸隊、技工隊隨志愿軍入朝作戰。
住在集安下解放村的志愿軍老兵劉吉慶,生于河北農民家庭,7歲左右搬到了輯安縣下洋芋頭村(今下解放村),1950年帶頭報名參戰,編入后來打出萬歲軍稱號的志愿軍第38軍,是首批渡江赴朝作戰的戰士之一。已97歲的老人聽說有人來找他講抗美援朝故事,立刻翻出所有軍功章,整整齊齊穿上軍裝。因為耳聾,在耳邊大喊仍聽不清,但當三所里、龍源里幾個詞出現時,老人卻一下就捕捉到了,迅速進入刻骨銘心的戰斗狀態。渾濁的眼睛瞬間亮起來,揮著手,比劃拼刺刀和掄起爆破筒打敵人的樣子,一切仿佛就在昨天。老人口齒不太清楚,說的話很難聽懂,可他顧自講著,反復強調“三所里”。說到激動處,老人虛弱而窄薄的后背顫動著,努力壓抑咳嗽時喉間嘶嘶作響。
劉吉慶口中的三所里,就是38軍113師一夜奔襲72.5公里,封神“陸戰之王”的所在,這是老人最驕傲的戰斗,也是志愿軍的經典之戰。在攻打三所里戰斗中,彈藥用光,他與敵人展開肉搏戰,拔出彈坑里的一只爆破筒砸向敵人。老人總結,咱們武器不行啊,白天不敢動彈,都是夜戰,或者下雨、刮風、下雪才作戰。
“我就沒想活著回來,保家衛國啊,沒有國哪有家??!”
老人的話讓人瞬間想起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官范弗里特對志愿軍的描述:他們沒有防彈背心,沒有鋼盔……他們所攜帶的數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彈,爆炸力不及美軍的一半。糧食是用米和雜糧磨成粉狀而成的,裝在一條長管形布袋里,必要時可維持十六天。中國軍隊醫療設備簡陋,萬不能和我們的醫療隊、前線救護站以及完善的后方醫院相比擬……但是,他們永遠是向前作戰的,奮不顧身……
無數劉吉慶這樣甘愿以身許國的戰士,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多少人未見其面卻受其因。他們用鮮血和勝利為我們打來了尊重!
歷史必須被銘記,更應被提及。向老兵致敬!向英雄致敬!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