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春市雙陽區太平鎮的東南部,有一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小石村。過去,這里的村民們一直是守著幾畝薄田,過著靠天吃飯的窮日子。然而,如今的小石村早已今非昔比,華麗轉身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近日,沿著蜿蜒的瀝青路,《翠花走千村》欄目記者走進小石村。“以前哪敢想俺們村能變成現在這樣啊!路平了、景美了,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村民杜大哥笑著拉著記者的手嘮起村里的變化,話語里滿是對新生活的驕傲與期待。從“窮窩窩”到“金窩窩”,小石村的蝶變故事,寫在村頭巷尾的煙火氣里,寫在村民們越來越鼓的口袋中。
近年來,小石村多產業協同發展,發展鮮食玉米、龍豐果、富硒水稻等特色農業,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種植“七色”花海,建成6棟特色民宿,打造南山棧道等風景區,通過這些產業與旅游項目協同發展,帶動村民增收。
微風拂過兩側的薰衣草與野菊花花海,掀起層層絢麗花浪。文化廣場上,孩童們嬉笑奔跑,銀鈴般的笑聲回蕩在空氣中;民宿庭院里,烤肉的香氣隨著煙火裊裊飄散。在駐村工作隊協助下,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小石村沿河修建了休閑公園、拱橋和景觀河道,新建了仿古圍墻,種植了大片花海,統一建起鄉村田園風格民宿。如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村莊,正吸引著眾多游客來此感受原汁原味的鄉村“土炕風情”。
在鄉村治理領域,小石村也探索出了一條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創新路徑。村黨支部以“黨建引領”為核心,深化“1331”基層治理模式。“1”是強化基層黨組織在服務群眾中統一領導作用,“3”是建立鄉鎮(街道)、村(社區)、屯(小區)三級責任體系,另一個“3”是構建基層黨員、部門單位、志愿者力量三方聯動體系,最后一個“1”是打造一個區級智能綜合管理平臺,暢通基層問題搜集、解決、反饋渠道,打造區級智能綜合管理平臺,實現基層問題從搜集、解決到反饋的全流程閉環管理。在這一模式下,老黨員與志愿者充分發揮經驗優勢與奉獻熱情,為鄉村發展注入智慧動能。退休教師李大爺主動投身鄰里糾紛調解工作,用實際行動為和諧鄉村建設添磚加瓦。
同時,小石村還完善了村規民約,推行“積分制”管理。村民參與環境整治、志愿服務、支持產業發展等均可獲得積分,憑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或享受優先參與村集體項目的權益,極大激發了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此外,搭建“數字鄉村”平臺,村民通過手機就能了解村務動態、參與線上議事,實現鄉村治理的智能化、便捷化,真正做到讓數據多跑路,村民少跑腿。如今,村里矛盾糾紛就地化解率達100%,村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大幅提升。
走進村民杜海林創辦的林華酒坊,陣陣酒香撲鼻而來。“多虧了駐村第一書記幫忙,以前我這純糧酒銷路窄,現在通過村里的電商平臺和旅游帶動,訂單都排到下半年了!”杜海林一邊查看新釀的高粱酒,一邊算起經濟賬。村黨支部書記趙英杰告訴記者,小石村形成村企合作的發展模式,引入企業投資建設6棟村集體民宿,帶動15戶村民發展特色民宿;12公頃觀光水田、60公頃龍豐果采摘園讓游客流連忘返,夏季單日接待量突破2000人次。
夕陽西下,小石村籠罩在金色余暉中。民宿老板忙著接待新到的游客,酒坊工人將新釀的美酒裝車,廣場上響起歡快的廣場舞音樂……從貧困落后到產業興旺,從矛盾頻發到家和業興。正如村民們所說:“跟著黨支部,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畢瑋琳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