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滋生蔓延、愈演愈烈,當遭遇電信網絡詐騙時,我們應當如何保護自己呢?4月29日,吉林省政府新聞辦舉辦2021年全省公安機關反詐入戶宣傳百日行動新聞發布會。來自公安機關的工作人員給出防范措施。
根據我省公安機關的工作人員的介紹,當前我省電信網絡詐騙呈現如下特點:
從詐騙方式看,犯罪分子詐騙手段從電話、短信向網絡迅速發展蔓延,并有向智能化升級的趨勢,利用互聯網作案的占比達70%以上。
從詐騙類型看,以網絡刷單、網絡貸款、投資理財、網絡購物和冒充“公檢法”類案件居多,占比電詐案件的80%以上。
從作案手段來看,利用詐騙軟件和虛假網站實施詐騙的案件占比85%以上。
從作案人員來看,省外、境外的職業詐騙團伙占比90%以上。
從侵害人群來看,男女比例為6:4,高/中院校學生、公司財務人員,外出務工人員、個體工商戶和待業群體成為主要受騙群體。
不同的電信網絡詐騙中,受害群體的特點也不盡相同。其中,刷單類案件受害人以女性為主,占比70%以上,年齡段主要分布在18~40歲之間;網絡貸款類案件受害人以男性為主,占比80%以上,年齡在23~45歲之間;殺豬盤類詐騙受害人以女性為主,年齡在30~60歲之間;冒充公檢法類詐騙案件受害人群以知識分子和老年人居多。
“雖然詐騙分子會根據預先編撰好的‘劇本’,對特定區域和群體實施犯罪。但具體作案手法更是層出不窮、千變萬化。”公安機關的工作人員提醒大家,目前公安機關發現詐騙類型已超過50種,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詐騙分子的侵害目標。
面對花樣翻新的電信網絡詐騙,百姓如何能提高防詐反騙能力,守好自己的“錢袋子”?公安機關給出如下防范措施:
1. 牢記一個原則
詐騙分子雖然作案手段變化多端,但都是利用被害人趨利避害的心理和輕信麻痹之際實施犯罪。廣大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牢記“三不一多”的原則,就能有效避免絕大多數的上當受騙,守住自己的錢袋子。
三不一多原則:
未知鏈接不點擊
陌生來電不輕信
個人信息不透露
轉賬匯款多核實
2.善用反詐工具
當群眾對接收到的信息無法判斷真偽時,可以撥打96110全國反詐咨詢熱線進行咨詢,會有工作人員給予詳細解答。此外,也可以到就近的公安機關與民警進行面對面的咨詢解答。
3.牢記信息盡快報警
群眾一旦發現被騙,要準確的記住嫌疑人的賬號、賬戶姓名、電話、微信等社交賬號并保存好相關的聊天記錄和轉賬記錄,立即撥打110或到就近的派出所報案,及時將有關信息以憑證提供給民警,民警將在第一時間利用專業系統、手段為群眾止付挽損,并迅速開展偵查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