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瞬間吞噬了數以萬計同胞的生命。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組織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救援速度最快、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斗爭和災后恢復重建。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實踐中,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包括吉林兒女在內的全國人民挺起錚錚脊梁,鑄就一座民族復興的精神豐碑。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匯聚團結奮進、抗擊災難的磅礴力量
當災難襲來之時,舉國上下患難與共,前方后方齊心協力,海內海外和衷共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守望相助、群策群力,迅速展開艱苦卓絕的救援行動。
雖然遠隔千里,但從地震發生那一刻起,吉林人民的心就與災區人民的心緊緊拴在一起。
在黨中央領導下,吉林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臨危不懼、迎難而上,全力以赴、共抗國難,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英雄壯歌,創造了一個個攻堅克難的人間奇跡。
人們不會忘記,地震發生次日,吉林省委、省政府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全省總動員,緊急部署支援四川抗震救災工作;
人們不會忘記,萬分危急關頭,我省400名公安特警消防官兵、百余名醫護人員,第一時間馳援四川,與時間賽跑,與死神較量;
人們不會忘記,飽含著吉林人民深情厚誼的救災物資、愛心捐款,源源不斷運往災區,送到受災群眾手中;
人們不會忘記,面對災后恢復重建的艱巨任務,作為對口支援災區的全國19個省市之一,吉林勇挑重擔,舉全省之力,展開一場艱苦卓絕、感天動地的災后重建斗爭;
……
同心同德,就有其利斷金的偉力;風雨同舟,就有所向披靡的信心!
今天,走在當年的重災區,一個個新村點綴在青山綠水間,一幢幢高樓鱗次櫛比,一座座廠房拔地而起……在全國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全省萬眾一心、奮發圖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災后恢復重建與發展振興不斷開創新局面,城鄉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在同特大地震災害的艱苦搏斗中,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我們的人民凝結成堅如磐石、牢不可破的命運共同體,匯聚起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磅礴力量。
“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彰顯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勇氣概
堅強,是戰勝磨難的利器;勇氣,是創造奇跡的支撐。
在這場生死救援中,廣大軍民臨危不懼、奮不顧身,迎難而上、頑強拼搏,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展現了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
高山峽谷、懸崖峭壁、山路崎嶇,山體滑坡、落石紛飛、余震不斷……再大的艱險,阻不斷吉林救援隊的腳步;再大的困難,攔不住共產黨員挺身而出的決心和勇氣。
因地震一度被困北川縣九皇山猿王洞的350名群眾還記得,緊急時刻,是吉林省救援隊冒險挺進危境,展開絕地救援,把他們成功轉移到安全地帶;
地震時身處北川縣擂鼓鎮危房中陷入絕望的那位老人不會忘記,是吉林省救援隊在搜救時發現被困的他,把他抬到醫療站救治,使其脫離生命危險;
駐扎在華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我省醫療支援隊,入川4天內就收治56位傷員和病人,連續做了7臺手術,醫療隊員每天工作到深夜零時;
……
哪里災情危急就向哪里沖去,哪里有生死考驗就向哪里挺進,哪里有受災群眾就向哪里集結。
在恢復重建過程中,來自全省各地的吉林援建隊伍雖然遇到各種困難,但他們從來沒有人叫苦、沒有人退縮,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對口支援工作,圓滿完成恢復重建任務。
磨難鑄就中華風骨,困苦砥礪民族精神。歷經磨難而不倒,飽經風霜而彌堅,屢遭挫折而愈勇,英勇頑強、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正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柱。
“以人為本、尊重科學”,凸顯對人民的高度關愛、對科學的高度尊崇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第一位是救人!”“不拋棄、不放棄”……
從氣壯山河的生死營救,到舉國動員的災后重建,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的主線,始終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生命至上”“崇尚科學”的理念。
關愛生命、搶救生命,譜寫驚天地、泣鬼神的生命贊歌。
由公安特警和消防人員組成的我省救援突擊隊,攜帶海事電話、生命探測儀等先進設備,長途跋涉,風雨無阻,第一時間趕赴北川等地震重災區,開展生死救援。先進設備的投入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為救人贏得第一時間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增強了隊員們“與時間死神賽跑”的決心和勇氣。
“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倍努力!”在救援過程中,吉林省救援隊把人民群眾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拼盡全力搶救受災群眾。有的隊員手指磨破、腿臂擦傷,他們全然不顧,不肯停下一秒;有的隊員連續奮戰、疲憊不堪,他們不愿休息一下,不放棄一線希望。即使“黃金72小時”過了,他們依然把拉網式搜救作為救援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得大量群眾得以獲救。
災后重建中,也不乏救死扶傷的感人事跡。在黑水縣紅山鄉,來自我省醫療支援隊的兒科主治醫師陳芮,翻山越嶺,克服各種困難,用精湛的醫術和拳拳愛心,硬是把奄奄一息的4個月大藏族女嬰小拉姆從死亡邊緣挽救回來,用人間大愛譜寫了吉林援建的動人篇章。
在對口援建過程中,吉林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始終把對口援建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確定了“規劃先行,注重民生,突出重點,區分緩急,有序推進”的原則,舉全省之力開展對口援建工作。
這里有云端引來幸福泉的水利工作者,有“天路”連城鄉的筑路工人,有扎根大山深處的教育工作者,有撫慰幼小心靈的“愛心媽媽”……吉林援建工作者顧大局舍小家,視黑水為故鄉,克服高原缺氧、吃住不便、水土不服、道路艱險、施工作業艱苦等諸多困難,始終堅守崗位,迎難而上,日夜奮戰,201個援建項目全部竣工,圓滿完成各項援建任務,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
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為實現民族復興不懈奮斗
多難興邦,實干強國。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眰ゴ蟮目拐鹁葹木?,是我們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在社會主義中國的交融激蕩,激勵著中華民族以嶄新姿態大踏步走向未來。
回望過去,我們歷經很多災難,但中國人民從未退縮。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百年來爭取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血火鍛造,40多年改革開放時代大潮的蕩滌洗禮,豐富著民族精神的時代內涵。邁入新世紀新時代,從抗擊非典到決戰新冠病毒,每一次考驗,都是民族精神的一次淬煉和提升。
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災實踐,讓我們國家在公共應急、災難救助、重大安全保障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促進了新的應急救災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以防為主、防災抗災救災相結合,全面提升綜合防災能力,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永吉抗洪、松原抗震、迎戰臺風、抗擊冰凍……在之后的多次與自然災害抗爭中,我們的響應速度越來越快、救援效率越來越高。遇災不慌、沉著應對,也成為越來越多人民群眾的共識。
浴火重生,山河無恙。十多年來,抗震救災精神歷久彌新、熠熠生輝,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成為新時代激勵我省廣大干部群眾奮發進取、開拓創新,為實現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