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市榆林鎮漫山遍野的映山紅次第盛放,吸引眾多游客共赴浪漫之約。 本報記者 李姣月 劉奧琪 攝(資料圖片)
誰說東北無春?
當松花江畔的風剛掀開春的一角,凈月潭的冰凌花便破冰起舞,延邊的金達萊瞬間染紅群山,吉林大學的杏花簌簌落成粉色詩行……
2025年春季,吉林用“賞花經濟”打開旅游市場,“賞花+文創”碰撞出創意火花,“賞花+民俗”點燃煙火人間,“賞花+產業”織就發展新篇。短暫花期釀成了流量浪潮,吉林在春光里美得驚艷四座。
山河不負春光。“花花世界”的浪潮解鎖了吉林文化基因的覺醒密碼,實現了吉林春季旅游流量與口碑的雙豐收。
然而花期易逝,如何讓“賞花經濟”從短期狂歡走向長效發展,讓“一朵花”真正成為激活城市文化基因的密鑰,“網紅”變“長紅”成為“花開吉林”下半場亟待破解的命題。
以花為媒:
從“自然觀景”到“感官共情”的文化躍升
花朵作為大自然的饋贈,天然具備連接人與環境的情感紐帶作用。在吉林大學杏花文化節,飄落的粉白花瓣與非遺剪紙的精妙技藝、油畫創作的藝術表達相互交織,將校園百年文脈轉化為可觸摸、可感知的文化體驗。
“參與杏花節活動,人們欣賞杏花、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會形成獨特的文化記憶。”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吉林省人文經濟學研究基地研究員劉佳麗告訴記者,自然景觀與文化體驗的融合,本質上是通過感官共鳴構建文化認同的新路徑。吉林大學杏花文化節是通過自然景觀產生的‘可感知的文化體驗’,將自然景觀與文化體驗相結合,為吉林實現人文與經濟的交融互動、搭建文化認同、推動城市文化發展以及助力文旅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范例。
“五一”假期,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百年丁香”集中綻放,游客置身于花香縈繞的環境中聆聽歷史講解,在花影斑駁的氛圍里參觀文物展覽,愛國主義教育也由此從傳統的說教式傳播轉變為沉浸式體驗。
“植物具有超越時空的敘事能力。”吉林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姝宏認為,“百年丁香”,是一種“活文物”。“作為活體歷史見證者,丁香樹將沉重的歷史記憶轉化為可感知的自然場景,更容易激發公眾的情感共鳴。當游客在花香中觸摸歷史,愛國主義教育便突破了文字和展品的局限,通過情感共鳴實現價值傳遞。這種‘自然+歷史’的表達,為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當一朵花褪去單純的自然屬性,化作承載城市記憶的鮮活載體;當花瓣飄落的觸感、花香縈繞的嗅覺與文化場景深度交融,喚醒集體情感共鳴,吉林“賞花經濟”便完成了“自然之花”的深度解構與創新重構。
借花之力:
從“花期流量”到“符號IP”的文旅進階
每年早春,長春凈月潭的冰凌花頂著料峭春寒破土而出,金黃花瓣在殘雪間“破冰綻放”。這朵曾被視作尋常野趣的小花,如今正以獨特的文化符號魅力,成為撬動吉林春季文旅市場的“流量密碼”。
長春凈月潭景區總經理鄒明華透露,2024年冰凌花開放的短短一個月內,15萬人次游客涌入景區,帶來500多萬元旅游收入,讓“塞北第一花”一躍成為文旅市場的“頂流擔當”。
在文旅產業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如何讓花卉突破“花期短、復游率低”的困境?答案藏在“符號化”的創新實踐中。
事實上,為讓這朵“塞外奇花”持續綻放,凈月潭冰凌花谷通過科學培育與生態保護,實現了從“一花難求”到“冰凌花自由”的蛻變。但更具突破性的是其“符號化”的價值延伸:凈月潭冰凌花文創團隊將冰晶紋理融入文創產品,開發出硬幣、圖章等系列周邊,讓游客把“春天的印記”帶回家;同時,景區還在冰凌花期創新推出四季歡樂跑(春季超然賽),將花卉符號與體育賽事跨界融合,讓參賽者在奔跑中感受“破冰前行”的精神力量。
“將自然屬性與文化內涵深度融合,打造強辨識度的文旅IP符號,是吉林‘賞花經濟’破局的關鍵。”劉佳麗教授指出,以冰凌花為例,長春凈月潭深挖冰凌花“破冰生長”的特質,將之與吉林人迎難而上的奮斗精神相聯結,讓游客在賞花時,不僅能領略自然之美,更能觸摸到黑土地上蓬勃生長的生命力。“這種情感共鳴的注入,成功實現了文化符號與旅游市場的精準對接。”
多元業態的疊加,讓冰凌花的美學價值與文化價值得到全方位釋放。
“料峭春寒第一花,含苞待放頂冰碴。”當冰凌花從山野間的自然景觀,蛻變為承載城市精神的文化符號,它不僅帶動了門票、文創、餐飲等直接收益,更成為吉林文旅品牌的鮮明標識。這場“符號之花”的蝶變,不僅為吉林文旅產業開辟了新賽道,更證明了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時代,“一朵花”的價值,遠比想象中更加廣闊。
循花之路:
從“花卉產業”到“城市名片”的價值蝶變
在城市發展的賽道上,“賞花經濟”正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櫻花之都”的武漢,每年櫻花季都能為城市帶來數億元的旅游收入;“丁香之城”的哈爾濱,將丁香花與城市文化緊密相連,有力地推動了城市的經濟活力……以花為突破口,諸多城市紛紛探索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城市形象。
而作為全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的長春,“市花”君子蘭的IP價值便是鐫刻城市精神的文化符號。
君子蘭的花與葉紅綠相映,既象征著坦蕩正直的品格,又以蓬勃生命力傳遞精神力量。這種“謙謙君子”的氣質,恰與長春開放包容、堅韌向上的城市精神不謀而合。
在長春,君子蘭早已超越植物屬性,成為城市文化的鮮活注腳。從君子蘭文化活動周、種植養護講座,到主題文創、特色節慶,這座城市以花為媒,讓“君子之風”融入市民生活的每個角落。
作為國內君子蘭生產、銷售、繁育的核心聚集地,長春不僅打造了從種植、交易到文創開發的完整產業鏈,更將君子蘭的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動能。君子蘭主題公園、葉片造型的城市雕塑、融入建筑設計的美學元素……這些創新實踐讓君子蘭從花盆走進城市空間,成為辨識度極高的“城市名片”。
數據見證著君子蘭產業的蓬勃發展:截至2024年底,長春君子蘭種植基地規模達3000畝,養蘭數量突破3億株,專業養蘭戶超3500戶,帶動產業鏈上下游20余萬人創業就業。
“君子蘭產業的成功,在于構建了‘文化符號+產業生態’的協同發展模式。”陳姝宏分析,“它打破了花卉經濟的單一產品屬性,通過文化賦能延伸產業鏈條。當君子蘭從植物升級為城市名片、為長春代言,其價值就不再局限于經濟收益,更成為承載地域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載體。”
從春日花事到文化覺醒,吉林的“賞花經濟”已進入發展的“下半場”。當文化鑄魂賦予花朵靈魂,創新驅動拓展產業邊界,品牌賦能放大集群效應,一朵花的綻放,終將匯聚成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磅礴力量,筑就“花開吉林”的“詩與遠方”。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劉姍姍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