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夏日里,長春掀起露營熱。 韓玉紅 攝
疑惑我來解,煩惱我來排。深度挖掘新聞細節,全面剖析事實真相,為您澄清謬誤。 掃一掃,加入我們,私信我們,共同關注身邊的社會熱點問題。
近年來,以露營為代表的新興休閑消費業態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長春市也不例外。從城市公園到近郊營地,帳篷林立、游人如織的景象成為文旅消費新亮點,既激發了內需潛力,也推動了產業融合發展。但記者調查發現,在產業快速擴張的背后,非理性消費、行業規范缺失、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日益凸顯,而消費者對個性化、特色化露營的需求卻愈發強烈。如何讓露營這一新興消費業態行穩致遠,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亟待解答的課題。
消費亂象
盲目跟風催生輕量化熱潮
隨著露營熱度不斷攀升,一場圍繞露營裝備的消費熱潮也隨之席卷而來。從高端戶外品牌推出的精致帳篷、專業級睡袋,到電商平臺上琳瑯滿目的折疊桌椅、氛圍燈具,越來越多人被卷入這場“裝備競賽”。但在這股消費浪潮中,盲目跟風現象尤為突出。
長春市民李喬表示:“一開始看到別人露營很有意思,就想著自己也得有一套好裝備。先后買了天幕、帳篷、桌椅、氣墊、卡式爐、露營車等入門級裝備,花了3000多塊錢。但后來工作太忙,周末經常加班,只去了一兩次,這些裝備就一直閑置在家,感覺浪費了很多錢。”
像李喬這樣沖動消費后閑置裝備的情況并不少見。記者在“閑魚”等二手物品買賣平臺上看到,各式各樣的二手露營裝備低價售賣。普通黑膠天幕僅35元左右,一二百元就能買到原價近千元的品牌天幕。
社交媒體上精美的露營內容營造出“全民露營”的氛圍,讓不少人產生“不參與就落伍”的焦慮感。商家通過各種渠道強調高端、精致露營裝備的品質與體驗,進一步助推了這種盲目消費心理。
在盲目跟風的浪潮下,輕量化露營逐漸興起。過去“搬家式露營”和精致露營雖美好,但準備流程繁瑣,讓許多新手望而卻步。數據平臺Statista報告顯示,2025年全球露營裝備市場規模預計達600多億美元,中國露營市場增速領跑全球,其中輕量化裝備需求急速攀升。
長春露營愛好者王先生說:“以前露營像搬家一樣,露營愛好者中甚至流行一句玩笑——‘露營的終點是換車’,調侃裝備多到后備箱都裝不下。現在輕量化裝備攜帶方便,不用再為搬運大量裝備發愁,還能滿足基本露營需求,我出門露營都只帶輕便裝備。”輕量化露營的興起,既是消費者露營體驗需求轉變的體現,也是對盲目跟風消費的反思。
服務短板
同質化與亂象并存
相較于在公園或戶外綠地隨意露營,收費露營地憑借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基礎服務,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安全、便捷的露營體驗。以長春凈月潭附近某收費露營地為例,這里配備搭建好的帳篷區、烤肉等餐食套餐,還提供基礎清潔服務,讓露營者不用為攜帶裝備、準備食材擔憂。但在服務延展與玩法創新方面,多數收費露營地仍存在明顯不足。
記者走訪發現,許多收費露營地的服務仍停留在“場地租賃+基礎設施供應”模式。長春市民林女士體驗過省內多家收費露營地后說:“除了住得稍微舒服點,體驗項目和免費露營地差不多,就是搭帳篷、野餐,待上半天就覺得無聊了。”
在某私企負責團建活動的李明宇也有同感:“每次想去露營放松,翻遍攻略卻發現營地同質化嚴重!帳篷和天幕像復制粘貼似的擺成一排,休息區里都是折疊椅,吃的不是燒烤就是烤肉,根本沒有特色。晚上的活動更是流水線——露天電影放到一半就犯困,篝火晚會也只是跟著人群瞎起哄。”另一位露營愛好者張先生無奈地說:“好不容易抽出時間親近自然,結果去哪個營地都像在‘開盲盒’,看似熱鬧卻毫無記憶點,實在提不起興趣再去第二次。”這種同質化困境,讓不少游客逐漸失去對露營的熱情,也成為行業亟待突破的發展瓶頸。
更讓消費者不滿的是,露營地服務與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嚴重影響消費者體驗。記者體驗長春近郊一家宣傳“高端野奢”的露營地時發現,工作人員對游客咨詢敷衍了事,面對帳篷陳舊、餐食與宣傳圖嚴重不符等問題含糊其詞。市民劉先生吐槽:“花了近千元,除了燒烤之外沒別的可玩項目,服務態度還差,經常找不到人。說好的木屋住宿能24小時供應熱水,結果衛生不好,洗澡水也不熱,太讓人失望了。”
虛假宣傳問題也屢見不鮮。近年來,各大旅游及短視頻平臺上,涉及露營地的投訴與吐槽數量大幅增長,主要集中在服務與宣傳不符、設施質量差等方面。不少市民表示,在網上看到的圖片很漂亮,有星空帳篷、露天電影、篝火晚會、文藝表演,但實際去了之后,衛生環境差,電影設備成了擺設,篝火晚會和表演更是不見蹤影。
破局之道
規范與創新并行
面對露營行業的發展困境,破局需以規范為基石、以創新為引擎,構建政府、企業、消費者協同發力的生態體系。
從政策層面來看,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10多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露營旅游休閑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多維度為露營產業定調。在規劃布局上,鼓勵在符合規定和規劃的前提下,利用轉型退出的高爾夫球場、鄉村民宿等發展露營服務;支持旅游景區、郊野公園等劃出露營功能區,城市公園也可利用空閑地供群眾休閑搭帳篷。在服務供給與品質提升方面,大力發展自駕車和旅居車露營地、帳篷露營地等多種形態,推進文旅深度融合;鼓勵營地與文博、演藝、美術等相關機構合作,結合音樂節、藝術節、體育比賽等群眾性活動充實服務內容,并與戶外運動、自然教育、休閑康養等融合,打造優質產品。
企業端的創新實踐已初顯成效。長春市高新區一家露營地負責人說:“最近幾年新開了不少露營地,但基本功能都一樣,沒有特色的很難撐過第二年。想長遠發展,就得找準定位,打造品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該營地計劃結合長春冰雪資源和民俗文化,打造“冰雪露營”“民俗研學露營”等特色主題,引入非遺體驗、戶外運動等差異化項目,開發特色餐飲,提升營地競爭力。“去年冬天試運行的‘冰雪露營’項目,雖然天氣寒冷,但也吸引了一些市民。我們覺得這個方向可行,可以繼續開發類似項目。”
我省也涌現出一批標桿案例:長春捌壹島·觀湖營地融合湖景與生態研學,吉林市松花湖露營地以景區活動為特色,遼源市黑金小鎮的露營地則可以在露營時深入體驗工業與科技交融的魅力……這些成功實踐證明,只有扎根地域特色,將自然景觀、人文資源與露營場景深度融合,才能打破千篇一律的發展困局。
而消費者作為行業發展的“試金石”,理性消費觀念的樹立同樣關鍵。在追求“詩與遠方”的同時,消費者應結合實際需求選擇露營方式,主動參與服務監督,通過真實反饋推動行業優化。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讓露營經濟告別野蠻生長,從短暫的消費熱潮蛻變為可持續發展的民生業態,真正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新載體。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馬賀 韓玉紅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