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吉林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耕地保護和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始終站在“國之大者”的高度將耕地保護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來抓,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壓緊壓實主體責任,著力完善工作機制,切實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牢牢守住了耕地保護紅線。全省圓滿完成“三區三線”劃定任務,劃定耕地紅線保護面積10944萬畝,劃定永久基本農田8202萬畝。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表明,吉林省是全國5個耕地增加省份之一。2024年度國土變更調查第一次提交調查數據成果顯示,全省實際耕地面積1117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8205萬畝,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建立健全耕地保護責任考核機制。逐級開展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足額下達耕地保護任務,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責任。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吉林省市(州)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加強對市(州)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的考核。制定了考核方案,明確考核內容、時間安排、評分標準和考核步驟,由省自然資源廳會同省人社廳、農業農村廳、統計局共同實施考核工作。考核結果由省政府印發。在此基礎上,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工作的最新要求,積極研究制定我省考核方案,從嚴推進耕地保護責任落實。2023年度省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取得全國優秀等次,得到國家在相關資金安排上的支持。
堅決守牢耕地保護紅線。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劃定耕地保護紅線10944萬畝,較上輪規劃超出1844萬畝,增幅居全國第3位。劃定永久基本農田8201萬畝,保護任務較上輪規劃多出821萬畝,保護目標任務全部上圖入庫。科學開發西部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十四五”以來,累計墾造新增耕地約38萬畝。“十三五”時期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結果,我省排名居全國第4位。目前全省實有耕地面積11179萬畝,居全國第4位,人均耕地約4.7畝,是全國平均水平3倍多。
改革占補平衡管理制度。占補平衡中耕地數量和質量補充不到位,歸根結底是制度漏洞。我省在改革政策中明確提出,調整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方式,將非農建設、造林種樹等各類占用耕地行為,統一納入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建立省級統籌、市級負責、縣級落實的工作機制,堅持市(州)范圍內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質量穩定,切實強化耕地總量管控,進一步壓緊壓實屬地管理責任,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加強補充耕地實施管理。規范補充耕地實施管理是做好占補平衡工作的關鍵環節和有效手段。我省改革政策明確,補充耕地堅持以恢復優質耕地為主、新開墾耕地為輔原則,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前提下,國土調查成果中各類非耕地地類,均可作為補充耕地來源。實際工作中,補充耕地可以通過項目或非項目形式產生。同時,進一步優化了補充耕地指標認定方式,由原來的四級認定流程簡化為二級認定,省級對入庫補充耕地隨機開展抽查復核,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也體現權責對等。
嚴格規范補充耕地指標的使用管理,對落實耕地保護主體責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改革背景下,我省全面推進補充耕地實施的全流程信息化監管,建立全省統一管理平臺,完善補充耕地指標掛鉤和核銷出庫管理。清晰劃分指標市域內統籌和跨市域調劑的適用情形和原則,進而規范指標使用和統籌調劑管理,妥善解決保護與保障的用地矛盾,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突出規劃總量管控,防止城鎮建設用地無序擴張。強化計劃指標管理,嚴格落實“增存掛鉤”機制,統籌安排新增和存量建設用地,切實發揮指標效益。強化政策引領,制定出臺強化批而未供土地源頭預防、加強閑置土地處置、支持和鼓勵低效用地再開發意見等多部政策文件。建立全省批而未供、閑置土地、低效用地“一張圖”,向招商主管部門共享數據,優質地塊優先用于招商引資項目落地。源頭遏制新增批而未供土地,盤活批而未供面積未達到當地上一年度供地面積70%以上的,暫停受理新增建設用地審批,國家、省重點項目、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除外。嚴格新增建設用地申請成片開發方案審查,原則上新增工業項目必須使用批而未供土地,今年年初以來核減非必要新增建設用地申請579公頃。突出閑置低效用地存量挖潛,靈活運用政策工具,從鼓勵開發、促進轉讓、規范收購收回方面盤活閑置存量房地產用地,長春市凱利商住項目通過分期開發、分期辦證、抵押貸款,成功“救活”企業,盤活閑置土地2.31公頃,補繳全額出讓金3億元。長春市歐亞南三環項目部分商服用地低效閑置,通過分割宗地、轉讓開發、作價入股等政策,盤活低效用地0.8公頃,激活企業沉淀資金0.8億元,案例在全國推廣經驗。對閑置低效工業用地,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成功將長春市納入全國第二批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在分割宗地開發或轉讓方面等享有更大政策空間,在空間復合利用、用途合理轉換、容積率獎勵、規劃指標跨空間單元統籌等政策上享有更多自主權,探索“工改工”與“工改商”“工改住”聯動改造。加強開發區用地審核,優化開發區用地布局,對批而未供土地規模大、土地閑置率高的,堅決核減不合理用地。提高單位土地畝均產出效益,明確高質量發展核心指標體系,推行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嚴格執行工業用地控制標準,規范超標準、無標準建設用地項目節地評價審查,建立建設項目節地案例庫。過去五年,全省累計處置存量土地3.56萬公頃,減少新增建設用地對耕地的占用。
有效維護土地管理秩序。強化府院聯動、行政監督與紀檢監察監督貫通協同,細化實化違法占用耕地行為行刑銜接、非訴執行措施落實。在全國率先出臺《黑土地保護執法實施辦法》,七部門聯合開展黑土地保護執法,做到常態長效監管。落實“長牙齒”的硬措施,嚴格執法監管,實行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全省設立網格長、網格員4.3萬名,織密織牢監管網絡,實時開展耕地動態巡查,對違法占用耕地做到“零容忍”,2023年全省土地衛片執法違法占用耕地面積2745畝,較2022年下降了83.8%,土地利用秩序持續向好。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省自然資源宣傳教育中心 王超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