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訊(朱夢琦 劉向欣 記者王子陽)“鄰里之間要相互體諒,遇事要站在對方角度想問題。”前不久,在鎮賚縣沿江社區警務室,兩戶居民因支付疏通下水道產生的費用引發矛盾糾紛,在慶生社區輔警朱洪嘉的調解下,最終握手言和。
在鎮賚縣,像朱洪嘉一樣的輔警共有151名。他們走社區、訪街巷,進鄉村、入農戶,成為連接群眾和派出所的“連心橋”、百姓身邊的“貼心人”。
自我省部署開展黨建引領“警地融合”工作以來,鎮賚縣公安局搶前抓早、積極探索,找準“警地融合”與“一村一警”的結合點,改進優化駐村(社區)輔警職能,充分發揮其警務輔助人員、人民調解員、農村公路護路員、社區網格員等職能作用,探索實行“六位一體”基層治理新模式,將全縣151名駐村(社區)輔警打造成具有六大復合職能的基層治理“多面手”。
鎮賚縣架其村距轄區派出所有30多公里,民警出警路程遠、時間長,小糾紛、小隱患消除化解時效受限。由此,城郊派出所在此設立警務室,增設16名駐村輔警,第一時間抵達現場調節糾紛、排查隱患、解決問題,將服務群眾半徑從過去的“繞城中長跑”變為“村屯點對點”。
為增強駐村(社區)輔警參與警務活動的規范性、主動性,鎮賚縣公安局建立了常態化培訓機制,通過崗前培訓、集中培訓、上門培訓等多種形式,對各類警務實戰技能、行為規范和紀律要求等進行有針對性培訓,不斷提升村(社區)輔警業務技能。
同時,鎮賚縣公安局積極協調鶴城街道,依托慶生社區警務室吸納“雙報道”黨員、快遞員、外賣騎手、治安積極分子等多方群防群治力量,在全市率先組建了第一支“義警”隊伍,并積極在全縣推廣。
據了解,“義警”隊伍由社區(村)負責建立考核獎懲制度,派出所以社區警務室為牽引,制定工作流程圖,明確責任任務,科學“派單”應急響應、巡邏值守、防范宣傳、交通勸導、調解糾紛等工作,構建起“鄉鎮街道+派出所+社區(村)警務室+治安輔助力量”四級聯動的警務模式,實現各類事項精確預防、精微服務、精細管理、精準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