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四月,春和景明,千樹萬樹花滿枝頭,游人賞花打卡,慢享春日美好。冰凌花沖破冰雪率先綻放,連翹花奏響春天旋律,南梅北移適時綻放。遼源杜鵑花海,通化“杏福大道”,龍井百畝金達萊,百花爭妍,花團錦簇,城鄉之間持續釋放生態吉林“美麗效應”。從萬鳥翔“吉”到花香滿“吉”,大美吉林,盛世歡歌下迎來了春之曲、花之約。花海綿延,暖棚吐新,全省各地搶占春季旅游先機,以花為媒,做好“花文章”,催生賞花游更多“新花樣”,吉林勢頭正勁、風光恰好。
花開花落,花期有限。要把“高顏值”變成“高產值”,方能帶動賞花產業“常開不謝”。全國各地紛紛搶抓“盛花期”,做強“花經濟”,呈現“花亮點”。在江西婺源,梯田花海成為春天最靚的一抹黃,游客還可以在婺女洲看打鐵花、去月亮灣體驗乘筏泛舟、到夢里老家看實景演出,婺源油菜農文旅相關產業綜合產值占當地GDP比重超過三成。重慶市墊江縣牡丹村,種植牡丹成為全村的龍頭產業,一朵牡丹“花開富貴”,村里拓展出牡丹鮮切花、牡丹盆栽等產品,入秋賣苗子和丹皮,一花多“吃”讓村民們得到更多實惠。扶余市發展玫瑰花產業示范推廣基地項目,建設春秋棚和日光溫室棚,種植多種玫瑰花,為周邊農戶拓寬致富路,并以玫瑰花項目為依托,打造集觀賞、休閑、露營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項目。柳河縣三源浦鎮尹家村通過盤活閑置土地資源,成立月季花繁育基地,種植月季花10萬株,不僅提供50余個就業崗位,還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深入挖掘花卉增值潛力,花卉產業持續推陳出新。
踏青人催生“賞花熱”,從“看花木”到“看生態”,各地融入文化元素,把傳統文化、田園文化融入其中,營造浪漫新情懷,打造文旅新業態。春游臨江,遇見“梅”好,臨江市首屆梅花文化旅游節五大主題活動異彩紛呈,“春風江畔·梅舞翩翩”最美瞬間打卡、“古韻梅花·繪色春天”古箏寫生、“梅花綻放·繪夢長卷”百米長卷現場作畫、“梅舞華裳·旗袍風韻”模特秀表演、梅韻揚清風·墨香沁“廉”心清廉文化書畫展,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展現別樣梅韻,為游客帶來跨越視覺、聽覺、感覺的全方位文化體驗。
化“流量”為“留量”,讓“‘好花常開’變成‘好景常在’”,實現農文旅深度融合,讓賞花經濟為鄉村振興“錦上添花”。延邊畜牧開發集團犇福生態牧場內,野生金達萊花海占地面積達10公頃,每年的“犇福金達萊節”已成為知名賞花品牌。當地精心打造多個賞花點,以綠色牧場游為主線,打造寓教于樂科普項目、休閑娛樂項目,推出延邊黃牛美食品嘗、土特產品展銷等體驗項目。“相約通榆 共賞杏花”通榆縣包拉溫都杏花觀賞季,讓大批游客慕名而來。這里是我省重要旅游景點之一,全長10余公里,100多萬株杏樹遍布在起伏的沙丘上,當曠野之花融入地域文化,自然風光和鄉土人情便開始散發無限魅力。農安縣萬壽菊規模種植已有多年歷史,全縣22個鄉鎮種植萬壽菊,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更促進了農民增收。萬壽菊產業作為全民產業,用工集中、用工量大,在7—9月采摘旺季,需用勞動力1.8萬多人,鄉村街路盛開的萬壽菊連成一片片金色花海,成為農安旅游新名片。
“吉”地生花,花香滿“吉”。將花季盛開的“天時”、多彩吉林的“地利”和熱情好客的“人和”融會貫通,持續以市場化、規模化、產業化為導向,發揮吉林生態資源優勢,做深做精“賞花經濟”,花“漾”吉林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