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3本厚厚的剪報本,那發表在《吉林日報》上的各類文章令我欣喜萬分。雖然有些泛黃年代久遠,但我還是愛不釋手。它記錄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村的發展變化,特別是新農村建設的村容村貌和人們生活指數的提升,也記錄了我勤奮筆耕的歷程,更凝聚著《吉林日報》編輯、記者的心血。
1982年,我第三次高考落榜后回家務農便和《吉林日報》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家里糊墻的《吉林日報》上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時農村的文化生活非常匱乏,勞動之余,我把墻上的報紙看了一遍又一遍。后來我去村里要來很多報紙,如饑似渴的學習起來。逐漸的我發現報紙上刊發的好人好事我們村里也有,我也要拿起筆來宣傳出去。我寫了幾篇稿子投給報社都是泥牛入海有去無回。后來收到了報社于慶云老師的回信,指導我寫新聞應具備的“五大要素”并指出缺點和不足之處,使我寫新聞很快的上路了。以后就有《活雷鋒》《王桂榮科學養豬效益高》等稿子發表在吉林日報上。以后又得到編輯王立新老師的指導,使我的寫稿子《鄉親情》《20枚種蛋》《小咸村出新事:昔為“耍錢鬼” 今變致富人》等相繼在《吉林日報》發表。
由于我發稿數量增多和質量的提高,1993年報社讓我寄去兩張照片,說要給我發證,我及時的把照片寄了過去,不久報社給我寄來一個老紅色的《吉林日報》通訊員證,編號:93023。這是我寫稿10年來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身份證”,這是報社對我的信任,也是對我稿件質量的認可,也為采訪寫稿提供了方便,以后發給報社的稿子在后邊要寫上本報通訊員的編號。我如獲至寶,每次采訪都要帶上它,心里底氣十足,信心滿滿。使我每年向《吉林日報》投稿逐年增多。1995年,《吉林日報》舉辦1992—1994年度優秀通訊員評選和通訊員好新聞評選活動,我榮幸的首次被《吉林日報》評為優秀通訊員,我的參評稿子《金維昌“挪用”種子款》榮獲三等獎,報社給我寄來了優秀通訊員證書和獲獎證書,還有三等獎獎金100元錢的匯款單,讓我高興了好一陣子。有一年,我們乾安縣委宣傳部舉辦通訊員培訓班,我有幸參加。在培訓班上,吉林日報社的李文彪主任和葛忠和主任點名把我叫了起來,李主任說,來到乾安我就想認識一下農民通訊員王殿海,這個通訊員非常勤奮,寫出的稿子特別“刁”,題材新穎,角度恰到好處,幾乎沒有錯別字,就連標點符號都正確,全省廣大通訊員要向他學習。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我坐下了,心里感到受寵若驚,這是報社領導對我的鞭策和鼓勵。在以后報社舉辦的各種征文大賽和通訊員優秀作品評選活動中我都積極參加。
1998年5月《吉林日報》舉辦“長鈴杯”現場短新聞大賽和“文化圖書城杯”今日話題有獎征文活動,我寫的新聞故事《伏慶軍的三個警告牌》和言論《為突擊檢查叫好》分別獲得二等獎和優秀獎。
(右一為王殿海 資料圖片)
在我寫稿過程中,我逐漸感覺到農村改革開放以來新人新事太多了,我一個人寫不過來,萌生成立報道組的念頭。1998年,我成立了由回鄉青年、教師、機關干部為成員的“莊稼院新聞報道組”,成員由最初的5個人發展到13個人,這下觸角延伸了,視野拓寬,素材多了,發稿的數量增加了。
2007年春節剛過,吉林日報記者李廣武老師在乾安縣委宣傳部新聞科工作人員陪同下來我家,對我進行了為期3天采訪,2月3日《吉林日報》在6版“和諧社會”版頭題刊發醒目的大標題“莊稼院新聞報道組”,對我20多年堅持寫作進行了報道,在社會上產生良好效果。
2007年在黨的“十七大”召開之前,中宣部在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農民日報》等媒體上開辟了“百姓紀事”專欄,吉林省向中宣部提供了12條新聞信息,其中包括《王殿海和他的莊稼院新聞報道組》。6月27日,中央電視臺地方部編導姚華在省、市、縣電視臺記者的陪同下,來我家進行為期5天的采訪。9月2日晚央視《新聞聯播》以“一個農民通訊員筆下的鄉村變化”為題,對我20多年來采寫新聞稿真實記錄了農村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進行了報道。隨后吉林衛視在《吉林新聞聯播》節目先后兩次進行報道;吉視鄉村頻道在《我是農民》欄目為我拍攝長達35分鐘的專題片;松原電視臺在《沃野三農》欄目以“筆耕不輟的土記者”為題上下兩集對我堅持多年寫新聞稿記錄家鄉變化進行了報道。乾安電視臺在《乾安新聞》節目多次進行報道。
2014年6月12日《吉林日報》召開優秀通訊員座談會,我榮獲《吉林日報》2014年度優秀通訊員“突出貢獻獎”,全省僅21人獲此項殊榮中,我作為唯一的農民通訊員參加了此次座談會,心情無比激動。我在會上作了《業余新聞寫作30年與成立莊稼院新聞報道組的心得體會》的發言,受到與會領導和通訊員朋友的一致好評與高度贊揚。我和我兒子合寫的新聞故事《村支書“請客”》榮獲通訊員優秀作品二等獎,我和報道組成員張金峰拍攝的圖片新聞《文化大院扭秧歌》榮獲優秀獎。這是我寫新聞稿30年來第一次“回娘家”,結識了報社總編李新民、副總編伊秀麗,還有姜忠孝主任、孟繁杰主任、張力軍主任、齊平主任還有王文輝老師等,我們這些來自全省各地的通訊員歡聚一堂,暢敘友情。姜忠孝老師特別盛情,我倆見面時,他風趣地給了我一拳,然后握手、擁抱,他說今天終于見到老王大哥了(我大他兩歲)。是啊!姜主任到報社工作后一直在給我修改稿子,他編輯的“星期刊、“橋”等板面刊發了我好多的稿子,這些年只通過信不見其人,今日相見彼此的心情可想而知。一晃姜主任給我修改稿子已經20多年了,這一見面怎能不讓人高興激動呢!
2016年8月31日,《吉林日報》召開優秀通訊員表彰大會,我被評為優秀通訊員的同時還被評為通聯工作“終身榮譽獎”,會上陳耀輝總編我們頒發證書并披上“通聯工作突出貢獻人物”的綬帶后,與我們合影留念,使我們感到莫大的鼓舞,終生難忘。
2023年4月,
《吉林日報》召開優秀通訊員表彰大會,我被評為優秀通訊員和“通聯工作特殊貢獻獎”,并上臺領獎與頒獎的報社領導合影留念,令我激動不已。
今年我又一次參加《吉林日報》召開優秀通訊員表彰大會,獲得兩本榮譽證書,結識了韓雪潔主任和姜景遠主任,他們淵博的學識和愛崗敬業精神為我們廣大通訊員做出了榜樣。
流金歲月四十載,油墨清香寫春秋。這些年來我和報道組成員共計發稿2600多篇,僅在吉林日報及附屬媒體發稿1400余篇。望著一篇篇登在報紙上的新聞稿;望著一本本獲獎證書,我高興、我自豪、我快樂!我高興是這些年起早貪晚寫出來的每一篇稿子都變成了鉛字;我自豪的是在我多次成為吉報優秀通訊員的影響帶動下,我愛人、我兒子都是吉報優秀通訊員;我快樂的是每次自費參加《吉林日報》舉辦的座談會、表彰會、培訓會和編輯記者及廣大通訊員結下了深厚友誼;還有寫每一篇稿子的素材首先感動了自己,變成了鉛字以后又能高興好幾天,如果每個月發表幾篇稿豈不是天天快樂!心情好身體就健康,健康就能長壽。由此看來寫稿是健康長壽的一劑良藥,何樂而不為呢!我要活到老,寫到老,為《吉林日報》奉獻余熱。
祝《吉林日報》越辦越好!
作者:通訊員 王殿海 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