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已至,天愈寒,白山松水黑土地,圍著火炕話豐年。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群特殊的“農民”正悄然改變著鄉村面貌。他們是被親切稱為“田秀才”“土專家”的鄉村人才。他們是深諳農業技術、富有創新精神的鄉村精英,他們以實際行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近日,本報《翠花走千村》欄目組記者走進榆樹市五棵樹鎮廣隆村。“今年我們采用寬窄行播種模式和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實現玉米產量增長。”榆樹市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叢百元告訴記者。
叢百元在合作社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開展“水肥一體化+密植”穩產,開展標準化服務作業,嚴格把控種、肥、藥、水等生產環節,按每公頃9萬至10萬株高密度播種,配套實施少量多次水肥沖施和化控防倒伏技術。目前,合作社“水肥一體化+密植”種植面積近300公頃,玉米產量可達16000公斤/公頃,較普通種植模式增產2500公斤,有效提高糧食產量,直接帶動農民增收。
現在,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經是“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叢百元深入推廣高產技術,促進了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帶領小農戶邁入現代農業發展快車道。
入冬以后,北方氣溫驟降,但輝南縣樣子哨鎮太平溝村的溫室大棚卻溫暖如春,成熟的紅提掛滿藤蔓,果香四溢。太平溝村黨支部領辦的新時代溫室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是集觀光旅游、果蔬采摘、家庭配送為一體的生態園區,占地200畝,其中溫室大棚57棟、日光棚32棟,主要是棚膜種植綠色果蔬。
村黨支部書記張曉東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創業致富、富村裕民之路。雖然村里的產業已經具備一定規模,但張曉東認為,村里的產業要想持續地做下去,還要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2022年太平溝村吸納返鄉創業人員15人,引進農業專業技術本科生2人,成了合作社的中流砥柱。張曉東帶領社員抓示范、引技術、創品牌、闖市場,成為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新的火車頭。
東遼縣凌云鄉華宇家庭農場是集養殖生豬、肉牛、“溜達雞”為一體的綜合性農場,現已發展出“獨有種養+生態循環”發展模式“華庭平川模式”。
農場主人于華說:“從最初的養豬、養牛,解決豬糞、牛糞,一步一步完善,形成了生態‘閉環’。”華宇家庭農場養殖肉牛,產生牛糞;利用牛糞養殖蚯蚓,分解牛糞中的有機物;用蚯蚓喂雞,提供營養,減少飼料成本;雞糞變成有機肥料還田,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在這個生態循環鏈中各個環節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實現循環利用,減少環境污染,提高了農業生產綜合效益。
同時,通過土地流轉、訂單農業、養殖業等方式,華宇農場帶動了周邊市縣大中小養殖戶169戶、種植戶100余戶,實現了農戶和家庭農場共贏,綠色無公害特色家庭農場成了科普實訓基地、“田間課堂”、網紅打卡地。
記者手記:
加強農業農村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全省各地堅持把“新農人”隊伍建設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有力抓手,持續引導“新農人”在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上施展才華、大顯身手,為鄉村產業振興增添內生動能。
一個個“領頭雁”,正是鄉村特色產業、種植養殖的帶頭人。他們引領一方、帶動一方,為全面推進吉林鄉村振興、產業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馮超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