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是基于資源稟賦、國際分工和各國比較優勢的互利合作,而非勝負博弈。中美經貿關系是經濟全球化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的共同產物
長期以來,美國一些人拿中美貨物貿易逆差說事,企圖通過加征關稅、限制投資等手段解決所謂“貿易不平衡”問題。然而,事實表明,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并非由中國造成,而是其自身制造業空心化、經濟結構問題的必然結果,將貨物貿易逆差等同于“吃虧”,是對經濟學基本規律的誤解,也是強行為貿易戰找借口。
過去幾十年,美國的貨物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其根源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因素——
低儲蓄率與高消費傾向。美國個人儲蓄率長期處于低位,2024年12月僅為3.8%,而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卻在70%左右。這種“寅吃卯糧”的消費模式,使美國對商品的需求遠超其國內生產能力,貨物貿易逆差成為常態。即便減少從中國進口貨物,美國仍需從其他國家進口商品以滿足國內消費缺口。
制造業空心化與產業外移。幾十年來,美國企業出于經濟效益考慮,把制造業向海外轉移,這客觀上導致制造業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1960年的25%左右降至目前的10%左右,制造業就業人數從1979年的接近2000萬峰值降至目前的1200多萬,僅占全部就業人口的8%左右。
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發行者,美國通過經常賬戶逆差向全球提供國際資本流動性和外匯儲備資產,這導致了美元價值高估和美國貿易逆差的長期存在。換言之,美國需要與其他國家保持貿易逆差,才能維持當下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和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將貨物貿易逆差視為“吃虧”,是一種誤導性的零和思維。國際貿易是基于資源稟賦、國際分工和各國比較優勢的互利合作,而非勝負博弈。評估國家之間的經貿關系和利益獲得,不能僅看貨物貿易金額和順差規模,還要看商業利潤和整體收益。在中美經貿往來中,中國雖然對美出現貨物貿易順差,但許多關鍵零部件仍需從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進口,同時中國大量購買美方的服務,包括知識產權付費、金融保險和物流、專業服務等,中國制造的附加值和利潤空間相對有限。相較而言,美國對華貨物出口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和利潤水平。美國企業通過投資中國每年在中國市場獲得的利潤要遠高于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獲得的利潤。美國在高附加值服務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知識產權使用費年收入逾1440億美元,遠超其他國家,特別是對中國保持巨額服務貿易順差。若僅以貨物貿易逆差斷言美國“吃虧”,完全是以偏概全。
美國加征關稅無益于解決貿易逆差,反而會對自身經濟造成損害和反噬。由于缺乏完整、高效的產業鏈配套和足夠的熟練勞動力,美國難以在短期內吸引制造業回流美國。與此同時,關稅大幅推高美國進口成本,加重企業負擔,抬高通脹水平和增強通脹預期,關稅成本最終主要由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承擔。美國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預測,美國廣泛征收20%的關稅會使普通美國家庭每年損失高達4200美元。
要解決制造業空心化和財富分配失衡等問題,美國需著眼于其內部教育體系改革、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勞動力技能升級,而不是一味甩鍋給他國。中國無意挑戰美國,也從未主動挑起貿易爭端,始終主張中美應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解決分歧。中方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格局,但美方卻反復設置障礙,限制與中國的雙向投資、限制對華技術出口,通過關稅政策破壞國際貿易規則,其動機顯然已不僅僅是解決貿易逆差,而是意在遏制中國產業升級和科技進步。
中美經貿關系是經濟全球化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的共同產物。中美加強對話和合作,才能在可持續生產、可持續貿易和可持續消費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
來源:人民日報
初審:梁拓元
復審:胡健華
終審:張宇